前不久,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7月6日,农业农村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就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及农业科技创新有关情况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队”作用,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多出人才、出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最近这些天,“31马赫”燃爆舆论场,很多人用各种欢乐的段子来表达心中的自豪。网络热梗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硬科技”,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命运。
当然,“硬科技”不仅体现在航空航天等科技密集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与我们每个人更加息息相关的是饭碗问题。大国博弈背景下,当今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与贸易,也处于一个碰撞激荡的阶段,更需要“硬科技”。
农业上的“硬科技”是什么呢?
——大力支持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加快突破高油高产大豆、智能高端农机等短板品种技术,拿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农业农村部对中国农科院提出的这些具体学科、品种、技术,就体现了农业“硬科技”的重要方向、关键领域。
为什么是中国农科院?换句话说,农业“国家队”在科技创新中应当起到什么作用、担负什么使命?也许在“基因、智能、跨学科、原创性”等等这些要求和表述中,已经清晰显现。
从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科学研究被大致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的基础研究,更像是一种“无用之用”,很难直接应用于实践、直接带来经济回报,但又至关重要,是应用研究的起源。因此,基础研究必须而且只能由“国家队”承担。
比如中国农科院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这个被称为种子“诺亚方舟”的白色5层楼建筑,目前保存着农作物种质资源 56 万余份,居世界第二位。
在科幻作家刘慈欣笔下,搭载“种子库”的恒星际飞船“方舟号”航行在浩瀚宇宙中,保存着地球生命的“火种”,听上去非常浪漫。实际上,种质资源库就像一个超大冰箱,低温库要长年保持-18℃、湿度低于50%的恒温恒湿环境,维护成本十分庞大,更不说收集、管理等基础工作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了。
有了种质资源才只是第一步,在育种的链条上,要出现一个能够商业化推广的品种,中间还需要很多环节。到了商业化育种环节,可以发挥种子企业的积极性,但是,类似对种质性状做基础分析、引入交叉学科对育种方式重大创新、需要昂贵设备的高通量筛选研究等,这些不能直接匹配商业回报的环节,还要依靠“国家队”。
包括农业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这些都需要有重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从目前现状看,也只有“国家队”才有能力培养和选拔这样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致贺信,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这是厚望,也是明确要求。农业农村部表示将坚定支持中国农科院推进“双一流”建设,当好农业科学家的后勤部长。
“后勤部长”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实指各方面的强大保障。
这个保障,既是面向中国农科院这个农业“国家队”,又是面向从领军人才到青年科技人才的广大农业科学家。
既体现在态度上,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又体现在行动上,要“扎实细致做好服务保障”。
既有事业发展的助力,要“用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重要创新平台等抓手载体,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又不乏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保障,“努力让大家工作愉快、创新愉快、生活愉快”。
背靠农业农村部这个有力的“后勤部长”,期待我们的农业“国家队”,能在更好服务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上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