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近日,该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揭示了长期?;ば愿魍寥烙谢技し⑿вΦ闹骺匾蛩睾臀⑸锏骺鼗啤U庀钛芯砍晒兄诙酝寥拦烫寂喾实骺鼗频睦斫?,为区域?;ば愿魇导推虮浠Χ蕴峁┛萍贾С?。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据介绍,土壤有机碳是提升土壤质量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物质。长期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外源碳输入而产生激发效应,会强烈影响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长期耕作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潜在调控机制的深入探讨。
研究团队以长期?;ば愿飨潞谕粒止髁耄┖统蓖粒ê颖崩确唬┝街植煌嘈屯寥牢芯慷韵螅杓铺?3(13C)同位素标记培养实验,探究长期耕作遗留效应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碳进入土壤后由于“微生物共代谢”,土壤产生了正激发效应。总体上讲,相比于潮土,黑土因为具有较低微生物氮需求和较强物理?;ぷ饔?,产生了较低的激发效应。在潮土中,长期传统耕作比免耕产生了更高的激发效应,但在黑土中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
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的氮有效性、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以及外源碳保留是导致较低激发效应的主要原因。不同阶段激发效应的产生机制不同,早期的正激发效应是由“微生物氮挖掘”机制产生的,随后则是由“微生物化学计量降解”机制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