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上获得功能分子标记1029个,定位和标记重要性状基因/QTL 142个;申报发明专利1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8项,制定技术标准2项,提升了作物分子育种技术水平;创制优异新种质、新材料598份,材料积累成效突出;审定新品种77个;申请植物新品种?;と?0件,获得新品种?;と?1件,审定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1556万亩;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7项,成果转让4项。
这是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作物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在2015年度所取得的部分成绩。
该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 2015年,该项目根据国际种业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对制约我国作物育种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项目在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创新、新材料与新品种选育、专利和新品种权申请,以及品种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完成了项目计划任务指标。同时,项目组发表研究论文14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6篇,培养研究生79名,其中博士生34名,强化了分子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示范线与产业化基地57个,共有43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
研究人员利用联合定位的方法定位叶片卷曲度(LRI)相关QTL位点并挖掘有利等位基因;利用黄华占背景导入系挖掘广谱抗性新基因Xa39[p1]并验证其功能,开发分子标记;在水稻微管蛋白调控生长发育研究方面,研究人员为进一步阐明微丝与植物发育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水稻形态改良提供理论支持;在水稻垩白突变体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方面,利用垩白突变体eb5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构建作图群体。
同时,万建民建议,加大功能标记基因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新种质和选育品种的应用及推广,增加经费管理的灵活性;在项目组织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挥项目专家组和课题承担单位的作用,强化与企业合作,注重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项目内科技资源共享以及协作交流;同时注重与企业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强化我国种子企业育种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以支撑我国作物种业快速发展。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