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联合全国24个科研团队,通过多点多年试验发现:在当前我国农田过量施用氮肥背景下,玉米种植密度每增加1.5万株/公顷可显著提高不同区域籽粒产量,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并增加环境氮素回收利用。
据该成果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介绍,增加粮食产量、降低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和环境质量保障的重大挑战。农业是温室气体重要排放源,尤其是在当前很多地方农田过量施肥的情况下,如何在不影响环境的同时提高玉米的产量,是国际农业科技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图为玉米密植高产技术试验点(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供图)
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多年在全国玉米主产区42个试验点的联合试验和综合分析发现,在不额外增加氮肥投入的条件下,种植密度由每公顷6万株增加到7.5万株,平均可增产5.59%;生命周期评价表明,该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碳、氮排放强度2.2%-10.2%,明显降低氮盈余。该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侯鹏告诉记者,科研团队还发现,公顷穗数增加是产量增加的关键,增密后收获指数没有变化,生物量增加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据测算,如果在全国普遍推广该技术、同时结合品种替换,玉米年总产量可达2.9亿吨,接近2030年我国玉米总需求量的水平,同时提高环境中氮素回收利用率。 “这就为我国玉米‘藏粮于技’和提质增效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焙钆羲?。这一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资源、?;ず驮倮谩?,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