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探索农业科研新机制
“原来做科研,经费没保障,很多时间耗费在写材料、争经费上??蒲凶橹J礁谋浜螅颐侵沼诳梢匀硇牡刈隹蒲辛?。”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德权对记者感慨道。
2013年1月,中国农科院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工程实施一年来,中国农科院针对农业科研发展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农业科研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农业科研有规律,机制创新迫在眉睫
农业科研机制为什么要创新?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解释说:“与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相比,农业科研有自己的规律,周期长、投入多、见效慢,而原有的一些科研机制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科研的要求,有些甚至还成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据中国农科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如今科研项目已成为制约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的一大因素,这首先就体现在“科研项目在不同学科群之间分布不平衡”。相关数据表明:作物、畜牧、兽医和资源与环境4个学科集群在研项目数约占中国农科院科技项目总数的67%,而其他学科所占比例则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一些科研项目短期行为突出,缺乏长期稳定性,并不符合农业科研的规律。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介绍,目前我国主要科技计划管理模式还是以短平快项目为主,平均资助周期为2~3年,最长的资助周期才5年,短期行为较为突出,难以适应农业科研工作的长周期性特点,这就造成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跟着项目走,研究方向难以稳定,循序深入,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
而科技项目来源渠道多、重复申请和重复立项、经费支持强度不够、科技项目资源纵深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也被列为制约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的因素。“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通过创新工程来探索农业科研新机制,迫在眉睫。”唐华俊加重语气说。
重组学科建团队,让项目告别“小散乱”
那么,科研机制该如何创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首先瞄准了学科体系,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构建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构架的学科体系,共设立8大学科集群,130个左右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
“有了全院的学科体系布局,各个研究所认真凝练重点学科方向,一个研究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团队,选拔优秀科研人员进团队,先后遴选出22个研究所及其193个科研团队进入创新工程试点。”据唐华俊介绍,第一批试点的11个研究所由原来的324个课题组,整合组建为136个科研团队,最为突出的是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原先52个课题组的基础上组建了13个科研团队,资源区划所由原先的45个课题组整合成12个团队。
对于变革带来的变化,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颇有体会:“原来我们所定位不明确,申请的都是小项目,碰到什么就研究什么。研究的不是小杂粮、小绿豆,就是小红豆、小荞麦,并没有肩负起一个国家队应有的责任,越干越边缘化。而现在,我们科研目标明确了,大家也都更有干劲了。”
“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尤其是根据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打破了之前过度竞争,方向不稳的小课题组的科研组织方式,使我们的科研项目彻底告别了因为‘小散乱’而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局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如是说。
经费稳定有保障,科研攻关更加安心
学科体系建立了,创新团队选出来了,中国农科院还对遴选出来的科研团队实施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方式,从而探索建立稳定支持长期科研攻关的新型科研组织方式。
据介绍,在财政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农科院对遴选出来的团队按其稳定科研所需经费的60%稳定长期支持,剩余的40%的经费鼓励科研团队通过竞争性渠道获取,形成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支持模式。目前,第一批112个科研团队2013年的经费已经批复到位。在经费稳定支持的情况下,各个创新团队可以按照国家农业产业需求和科技前沿开展长期的科技攻关,也可以进行自由科学探索。
“有了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不仅能帮助我们引进优秀人才,也让我们的科研人员不再为课题经费发愁,再也不用把时间耗费在写材料和争经费上了,我们做科研更用心、更安心、更全心,也更省心了。”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奎感慨道。据中国农科院调查统计显示,原来各研究所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平均比例仅为51%,其余时间都在写材料、争经费、等验收。
事实上,创新不仅体现在对以团队为基础的经费的长期稳定支持上,唐华俊告诉记者,在经费的使用上,中国农科院也有新的打算:“科研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不可能全部按照预算一一落实。因此,我们在创新工程中,加强了研究所所长的‘法人’责任,让所长对经费进行灵活管理,试图打破之前的课题组长制,让预算执行更加体现科研的规律。”(本报记者 吴佩)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