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黄鸿翔:乐为“农”代言
2月底,在堆满书刊杂志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鸿翔委员。
卸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等行政职务,眼前这位71岁老人的主要工作是批改论文,案头的论文被他用笔密密麻麻做了标注,他是《土壤肥料》的杂志主编。当然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全国政协委员。
“您今年有什么提案吗?”本是随口一问,没想到他马上给出了肯定回答。
今年他提出的这份名为“控制化肥生产,促进有机肥施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来自他算的一笔账: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高峰时粮食需求是6.3亿吨,按95%自给率计算,需要生产6亿吨,大约需要增加农田养分供应约1250万吨。2009年我国生产化肥6706万吨,施用化肥5404万吨。
“这表明现有化肥产能已经可以满足2030年的需求,如果增加有机肥施用,对化肥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减少,所以应当停止扩大化肥生产规模。”可让黄鸿翔忧心的是,2010年化肥生产规模仍在扩大。他担心这一盲目做法不符合我国肥料施用的战略方向,也不符合目前化肥供求的现状,必将造成极大的浪费。
今年递交的这份提案,是他与九三学社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社员共同研讨完成的,其中不少数据来自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
2003年,作为土壤肥料研究专家,黄鸿翔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他提的提案,八九不离“农”,最核心的是耕地?;ぁ?/p>
在担任上届政协委员期间,他就提出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议,因为当时这个问题没引起足够重视,大科研项目也很少。
“我从2003年开始提,连续提了好几次。”让他欣喜的是,如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部署了相关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
四年前,在耕地保护的大课题下,他提出有关恢复与发展绿肥生产的建议。这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通过人工种植的绿肥大面积萎缩,所剩无几,这些年随着化肥价格上涨,加上社会更重视环境,恢复和发展绿肥显得更加急迫。如今,农业部已连续设立科研项目,为绿肥发展做技术储备。
“给自己打分?这个不大好打。”黄鸿翔笑笑,“这些年我平均每年有两份提案,我只是尽力把我能想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提了出来。”(本报北京3月2日电)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