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国计民生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该如何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财经国家周刊》:“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被列为今年三农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你看来,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如何?为什么稳产保供如此重要?
陈萌山: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十八年丰收,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
2020年4月3日,重庆市民在一家超市的粮食销售区域内选购大米。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但也要看到,在连年丰收的同时,去年我国粮食进口继续增加,一些区域因灾减产较多,地方抓粮、农民种粮内生动力不足,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还有隐患,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不少困难,粮食安全尚难言完全过关。
《财经国家周刊》: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增强地方抓粮、农民种粮内生动力,做好稳产保供工作?
陈萌山:为增强粮食这一初级产品的生产保障能力,今年中央提出要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以集聚现代科技和先进装备发展粮食生产,集聚市场资源要素做强粮食产业,这对打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十分必要。
《财经国家周刊》:应该如何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陈萌山:我认为,国家应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整体布局,率先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突破耕地和种子两大瓶颈,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和高效养殖,全面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建设粮食运输走廊,连接国家粮食储备库和加工基地,形成既能产得出,又能调得快、供得上的高效供应链。
具体来说,可以从六方面推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一是明确产业带建设战略地位。把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打造粮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在产业带区域,要把粮食发展作为主要指标,赋予更高的考核权重。
二是加大种粮农民政策扶持。目前,美国种粮补贴占农民收入40%,欧盟为50%,韩国日本则高达60%,我国仅为21.3%,农民普遍反映种粮很不划算。解决这个问题,要力争种粮补贴达到合理水平。不能仅靠提高收购价,要建立技术补贴制度,加大符合国际规则的转移性补贴力度。
三是加大粮食大县政策扶持。去年我们调研了13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国3.7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到全国0.1%。解决粮食大县财政吃紧,需要加大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地方在主要税种上的分成比例,研究建立主销区向产业带的补偿性转移支付机制、设定面向产业带区域的专项税收等问题。
四是促进加工养殖业发展。要强化政策引导,鼓励粮食就地加工转化。比如,可在产业带试点实行对粮食加工企业用电按农用电计价,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通过用地、贷款、补贴等手段,鼓励养殖企业规模发展,推动农牧循环。
五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齐水利设施短板。比如,可以在东北加大控制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华北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和渠系配套,在长江流域加快灌区设施改造升级。
六是增强科技装备支撑服务能力??梢允凳┝贾止こ蹋野窆宜а∮卟胖士鼓嫘缕分?;实施沃土工程,改良土壤,合理轮作,提升地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集成推广力度。为应对种粮农民普遍老龄化问题,可以采取免费培训、金融扶持等,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实施大学生特岗计划,吸引科技人才到粮食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设立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持续攻关,尽快改变国产农机研发制造落后局面。
通过补贴、减税、贴息等办法增加务农收入
《财经国家周刊》: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你认为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陈萌山:农业是基础产业,带有很大的公共性、社会性,农业生产者收入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人均资源匮乏、市场竞争、自然灾害、基础设施不足等方面都是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第一,人均资源匮乏导致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我国户均耕地面积7.8亩,相当于美国的1/400、欧盟的1/40,不足日本的1/4,人均土地资源少意味着农民拥有的生产资源少,直接制约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发展,耕地总量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第二,面对市场竞争导致的增收受限。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关税降至15.2%,约为世界平均关税水平的1/4,远低于发展中成员56%和发达成员39%的平均关税水平。同时,在入世协议框架内减少对农产品的直接补贴,并开放农产品市场。我国农产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天花板”,我国农民难以依靠提升农产品价格来实现收入的增长。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耕地流转价格不断攀升,雇工难、雇工贵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且趋势难以逆转。
第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收入不稳定。我国地域辽阔,各种灾害频发、易发,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更增加了粮食等农产品生产成本。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生产生活成本高。2020年我国还有接近六成农作物播种面积“靠天吃饭”。此外,农村还存在道路建设、网络建设、安全饮水设备、厕所等生活设施建设不足问题,也增加了农民生活成本。
《财经国家周刊》: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增加农民收入?
陈萌山:农业密切受制于自然影响,且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均衡具有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确保务农收入达到相对公平的水平。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利益的保障无法离开政府支持,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把保障农民收入作为农业政策最优先的目标,对农业各领域、全链条给予巨大的补贴支持。
我国农业补贴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依然很低,下一步可以从六方面入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务农收入。
一是,按照WTO规则要求,重塑农业补贴制度,比如加快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办法,推动补贴方式由生产支持向非生产支持转型,增加绿色防治、?;ば愿鳌⑼寥栏牧嫉燃际醪固?,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向现代家庭农场转型等。
2022年3月9日,在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贲集村,村民驾驶植?;翟谛÷筇锛浣信缛饕┪镒饕担ㄎ奕嘶掌?。新华社发 翟慧勇 摄
二是,加快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2021年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基础上,2022年覆盖全国所有产粮大县,“十四五”期间,对棉、油、糖等重要大宗农产品全面实施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三是,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通过税收优惠、降低电价、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
四是,建立健全“两个转移”补偿体系。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大县的一般转移支付力度,使农业大县的大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等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负责。建立农产品主销区向主产区补偿转移机制,促进主产区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产业化水平提升,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发展能力和致富能力。
五是,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包括,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借助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饮水工程、电网改造、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降低农村居民生活成本。
六是,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减肥减药、滩涂养殖等,通过实施农业生态补偿,鼓励农民持续地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充分彰显“双碳”背景下的农业担当。
加大投入,聚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农业技术
《财经国家周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直是保证我国粮食稳产增产的首要手段,在耕地总量减少趋势下,农业科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看待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陈萌山:进入“十四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全球创新格局深度重构的双重挑战,我国农业科技事业逆势而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已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2022年2月2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天目粮仓”基地,种植户操作无人机对小麦进行施肥作业。新华社发 胡剑欢 摄
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最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前沿和交叉领域原创性引领性创新能力不足;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仍然偏低;部分重要种源和农机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储备不足。
《财经国家周刊》:面对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我们应如何应对?
陈萌山:我认为,要聚焦基础前沿领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明确目标方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体制机制,奋力实现农业科技更高水平自立自强。
一是进一步明确任务,把握好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种子、耕地和农机三大要害,聚焦基因编辑、核心种源、关键装置、绿色投入品等“卡脖子”技术,围绕提高粮食单产、动植物病害防控、资源高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装备自主可控、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强化基础研究,提出有重大价值的原创科学理论和发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攻关,聚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形成稳定多元的农业创新资金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1%,农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到5%,农业科研稳定性支持经费不到60%,与发达国家和行业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仅占所有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46%。因此,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科学投入水平和稳定性支持水平;要出台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鼓励涉农企业提高研发支出比例,推动形成稳定多元的农业创新资金池。
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更有活力的农业科研体制机制。要进一步优化绩效考评机制,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分类科学评价,解决技术创新的产业导向、市场导向机制不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不畅的问题;要坚持创新、创造、创业协同发展理念,坚持“理论成果技术化、技术成果产品化、产品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良性循环,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贯通,着力解决农业科研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不紧,技术创造与产品创制衔接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打破机构间的“横纵”壁垒,加大研究力量整合,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引导创新力量凝聚,发挥整体集成效应,着力解决科研力量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