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河南省安阳市白璧镇,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千亩试验田里,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像小麦收割机一样的棉花收获机开进棉田,雪白的棉花瞬间从棉秆上卷进机器?;骼椿卦诘乩锉继?,不一会儿,一亩地的棉花被收完了。前来参观的人和当地棉农看后连连称赞:“看来棉花以后还得靠机器收获了!”
“机器收获是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指着正在收获的机器说,这是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国产采棉机,每小时可以收获7到11亩,采净率达到93%,每台价格30多万元,仅为进口机型价格的1/10。这种自走指杆式采棉机是一种新型棉花采收机械,可适应不同的棉花种植模式,结构简单、性能优越,满足了我国广大棉区轻简型棉花收获的需求,在新疆、河南、山东、河北以及南方棉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机器采收的棉花很快被运回到不远处的加工厂,经过去杂工艺,送进轧花车间,轧花打包。
李付广掰着手指头说,现阶段棉花生产用工每亩20个左右,人工费高达每亩1000元以上,占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其中采摘用工占主要部分,长江、黄河流域棉区籽棉人工采收费用每亩达400到500元,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人工采收的费用更是高达每亩660到1300元,占劳动力用工成本的80%,人工成本和植棉效益的平衡点已经被打破,唯有发展机采棉,大幅度降低人工投入,方能提升我国棉花种植行业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研究员说,全世界大约30%的棉花是机采的。我国棉花机器采收起步晚,大型收获机主要依靠进口,已经成为制约整个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瓶颈,大力推进机械化植棉是我国棉花发展的出路。
分享到
[人民日报]走近机采棉
发布时间:2013-10-24
|来源: 《 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20日 |作者:蒋建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