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致敬,春节坚守岗位的人们
临近年关,海南三亚凤凰机场,一批批游客急切地搭乘航班回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副研究员刘方,却从河南安阳匆匆赶来,前往60公里外的崖城棉花南繁基地。
“候鸟”育种专家
刘方来南繁基地是为了继续“未完成”的工作——育种棉花。
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战略物资,棉花很“娇气”:气温低于16摄氏度,它就停止生长。如果“顺其自然”,至少需要8年时间才有可能培育一个新的品种,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于是,科学家们找到了“南繁”这个办法,每年冬季到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的三亚育种。这样就能把育种时间缩短一半,做到“一年两种”,最快4年可以培育一个新品种。
从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员像候鸟一样南北来回迁飞,被称为“候鸟”育种家。
到达基地后,刘方换上短袖衫,戴上遮阳帽,和附近的菜农一样,立马到试验地里“干活”。
和刘方一样,今年将在南繁基地过节的还有史俊芳、王巧莲实验员,刘雪英技师和硕士研究生宋云。研究工作像往常一样,不能停顿。
中棉所南繁基地主任张西岭介绍,从1983年至今,南繁基地已建成崖城、大茅和荔枝沟3处实验基地,面积分别为85亩、500亩和38亩。2009年,南繁基地开始建设海南综合实验基地,基地已经拥有各类仪器设备305台套;除了棉花,还可以进行水稻、玉米、大豆,西红柿等10多个作物的南繁实验任务。
抓紧一切时间完成实验
2月2日,星期六。早上8时半。
记者赶到三亚市郊的荔枝沟实验基地时,刘雪英技师和宋云正忙着做实验。
“南繁基地育种课题组的专家们来得多,棉花病害课题组一般很少来。但今年北方气温低,必须到南繁基地来进行,我们现在要抓紧一切时间完成实验。”刘雪英说。
在大茅基地,新建成的4个温室大棚一字儿排开。为什么这么高的温度还用温室?南繁基地办公室主任王业锋告诉记者,温室一来可以?;っ藁ㄓ酌绮皇芴ǚ缥:?,二是可以实现一年种三代棉花的目标,为棉农提供更多更好的品种。
“棉花所南繁基地面积不大、作用大。除建所初期的几个品种外,我国大部分主力棉花品种都是在南繁基地培育成功的,其中‘中棉所12’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中棉所16’、‘中棉所19’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喻树迅院士的许多棉花品种也是在这里进行南繁的。”中棉所新任所长李付广说,除夕夜他也将来基地。
站在科研楼前,王业锋很感慨:“人手少,任务重,要完成这样的建设任务,难度、压力都很大。”他坦言,每天忙到深夜,自己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需要仔细考虑每一个细节。早早起床后,他要把一天的安排逐一记录在本子上。没有电工,灯泡憋了,他搬梯子上去换;厕所堵了,他也得去清理。
“棉花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事关2000多万纺织工人的就业问题,和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南繁基地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长期坚守第一线,甘做无名英雄,值得肯定。”李付广说。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