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养殖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水禽养殖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近年来,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通过体制创新,围绕水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走出了一条利用科技创新带动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道路。
水禽业若要走出自主创新路,品种是第一位。
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水禽品种落后已经严重制约我国水禽产业的发展,而利用科技创新开展水禽育种研究,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禽品种,夺回被国外品种占领的市场迫在眉睫。
2013年是我国肉鸭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侯水生主持的“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培育的瘦肉型北京鸭新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胸肉率、肉质性状等指标上比国外品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此外,水禽产业体系在肉鹅、蛋鸭等方面的水禽育种工作中也有阶段性进展,其中“鹅脂肪代谢机理、脂类组学和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辽宁豁眼鹅品种性能评价与高效饲养技术研究”“荆江蛋鸭白壳系选育”等先后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或验收。
目前,水禽产业体系集聚了优质资源,集合全国最出色的水禽研究人员和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的实验和示范。
我国水禽营养与养殖技术的创新,直接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目前,该产业体系的技术研发成果已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浙江、广东、四川等多个?。ㄊ校┒嗉宜橇虾脱称笠档玫搅送乒阌τ谩?br />
随着水禽规?;骋档牟欢显黾樱绕涫墙昀闯鱿至诵碌牧倚源静∏榭?,在此形势下,水禽疫病防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禽体系目前针对多种水禽疫病开展攻关研究,其中“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荣获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CH60)”获颁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
针对现代生活对水禽营养的实际需求,2013年,水禽体系完善和优化了肉鸭、蛋鸭、肉鹅营养需要量参数,并在肉、蛋品质营养调控和代谢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
“这为制定和进一步完善鸭鹅饲养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侯水生表示,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科学方法,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数据资料, 丰富和完善了鸭饲料数据库,并为建立我国鹅常用饲料营养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