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在农科讲坛上指出,虽然我国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总产量2.04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单产42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水稻单产的提高进入了一个缓慢时期,提高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成了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蒲Ы缙毡槿衔爵叹辉又钟攀评每杀绕渌咏坏咎岣叩ゲ?5%,但需解决籼粳交杂种不育、生育期超亲晚熟和植株偏高三大问题。
据万建民介绍,课题组已通过明确我国各稻区品种抽穗期基因型,分析各地的光温生态条件,设计适合的基因型,实现定向育种,确保杂交组合抽穗期的广适性,利用抽穗期基因解决了杂种的生育期问题;通过发掘更多新的杂种不育基因,找出相应的广亲和基因位点进行聚合,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定点籼粳片段相互置换,成功选育出了粳稻光温敏不育系509S,为籼粳交杂种优势的育种实践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途径;通过发掘新的显性半矮秆基因D53,利用其把株高降低在100厘米~120厘米范围,有望用于水稻籼粳杂交优势育种。实践表明,利用现有的基因信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最终是能够实现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的。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对稻米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稻米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万建民建议,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应投入更多人力和财力,从理论、育种、材料、方法等方面,加大品质改良研究力度,缩小我国自育品种在品质上与日本的差距,使其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营养膳食。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