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秦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际上,这是一个特别重要、与每个人都相关的问题。拿大家都关心的民生话题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一项最大的民生工程。
国际经验及我国的实践早已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现代化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全社会的稳定。发达国家的实践对我们有非常明确的启示:在保障本国基本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国际竞争、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重中之重,不可缺位,具有必然性。对于一个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农业现代化无疑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最大民生工程。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问题,集中体现在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及与其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持续、深入、逐步系统化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但作为为全体公民提供消费必需的最基本的农产品的民生大业,农业产业不仅需要承受自然风险,而且必须面对市场风险;不仅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在近乎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中,众多生产者不是定价者而是价格的遵从者(跟随者)。这些都决定了农业产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加之诸如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至少具有准公益性),这就意味着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得到国家对整个行业的全面支持。如财政方面,不仅需要通过财政支持,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以保障基本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需要通过财政支持,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如四项补贴),保障城乡居民有大体相当的收入。又如金融方面,需要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生产、营销、储藏、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低息甚或是无息的融资支持。特别是农业保险,更须与国际上通行而且是换汤不换药的?;ぜ凼展河Χ耘┟竦氖谐》缦障嗪粲?,通过农业保险缓解农业生产者的自然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者有一定的避险能力。
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其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确保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关键。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这为我国推进“三化同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我国目前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关键。特别是要确保农民在增产同时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年的实践证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加强宣传引导,客观认识农产品价格适当幅度上涨的合理性。同时要认识到,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源自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农产品价格上涨本身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是次要的。
完成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除了要有政策和制度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之外,农业现代化赖以实现的要素现代化是基础。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要“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要素现代化(特别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引导一部分农户退出承包地,增加人均土地占有规模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强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