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今年两会上委员们认为,实现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极为重要,而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是其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二方阵,由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但是,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卡脖子’技术问题,亟待攻克?!比背旅壬街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陈萌山建议以“增投入、强平台、活体制”为重点,为攻克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力争尽快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主动权。
关于“活体制”,他提出要破除制约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耙徊酵怀雠┮悼萍剂α康墓嫘远ㄎ?,尽快解决拟转企研究所等历史遗留问题?!?/p>
为此,他建议赋予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晋升考评、收入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权,以便灵活及时调整科研布局,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带来作为一家地方科研院所对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坝捎诶吩?,我国的农业推广部门、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三者职能定位不清,交叉重复和错位现象普遍发生,制约了整体效能的发挥,急需整合理顺。”
为此,他提出要实行改革“三步走”,以优化农业科教资源配置,理顺关系,提高效能?!暗谝徊绞鞘〖杜┛圃赫鲜∧谂┮悼蒲凶试础5诙绞墙乒悴棵挪⑷肱┛圃?,从体制上彻底解决科研和推广‘两张皮’现象,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三步是推进农科院与涉农高校整合。促进各类人才和优势资源相互效力,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他认为,陕西、山西两省已率先实现了农科院与高校的合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有必要推广推进。
同样来自地方农科院,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彩虹也深感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性。她表示,由于受地方财力和条件制约,省级农科院目前普遍缺乏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性的创新体系建设。此外,省级农科院获得的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显著减少,科技创新活力也未能全面激发,迫切需要进一步“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