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界呼吁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这是记者日前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联谊活动暨2004年中国农科院工作会议上获悉的。2004年1月6日,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科学院及部分农业高等院校的领导,全国各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知名专家院士共200多位代表共聚中国农业科学院,探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为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这是农业科技界全面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做了题为“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 确保粮食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题发言。如何保障未来1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农民增加收入,将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两个长期存在、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和水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希望和潜力都在科技。我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进步能够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农业生产力的大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已发展成为拥有1400多个研究机构、10多万员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科研体系之一。我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几经徘徊而又得到恢复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这一体系支撑下的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体制变革,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在体制、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是条块分割,机构设置和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学科专业过窄,缺乏计划和协作,投入不稳定,使农业科技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缺乏总体的规模效益,影响了整体科研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根据国际社会普遍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和基本国情,专家们建议,新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全面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基础性、前沿性、方向性、战略性以及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用五到十年时间,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为指导,在全国各大农业自然生态区域,设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并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设立国家与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试验站,最终构建科技核心支撑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资源互补、科研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尽快将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有效传递,才能最终转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在动力。为此,专家们还建议,要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构建农业科技产业协作网,本着平等自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共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发展,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促进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 闻 通 稿 2004年1月6日 摄影 丁麟))
大会主席台
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发表重要讲话
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致开幕词
科技部农社司王晓方司长随后讲话
会议由院党组副书记王红谊主持
大会会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