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纪实】扶贫不惧山川阻 筑梦沿河硕果香
2020年7月21日,在田莉莉结束在贵州省沿河县的挂职工作半年之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迎来了沿河县冷绪中副县长率领的一行9人的访问团,这些远道而来的山里“亲戚”带来了当地特色水果空心李,与研究所领导和相关专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2017年12月,田莉莉参加了中组部、团中央第十八批博士服务团,到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沿河位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是全国4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省14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目前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2017年底,全县还有7.8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挂职两年,田莉莉积极倡导和开展产业扶贫,利用专业和资源优势主动作为,为当地果树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入调研谋发展
根据政府分工,田莉莉协管农业农村工作,主要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时,正值贵州省大力度调减玉米时期,调减后的土地“种什么、怎么种”成了困扰当地干部群众迫在眉睫的问题。一到沿河,她就主动向农业主管部门了解当地情况,主动请缨对农业产业现状展开实地调研。沿河县国土面积2469平方公里,境内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从县城到最北部乡镇近200公里,需要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颠簸几个小时。
她努力克服恐高和晕车等各种不适反应,努力学习当地方言,适应饮食习惯,每天翻山越岭,在一个个山村穿梭调研。几个月下来,她走遍了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产业基地,并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形成调研报告6篇,与当地领导和主管部门共同研讨确定了自治县脱贫攻坚夏秋决战行动计划、500亩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等多个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适宜沿河县水果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得到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
特色产业助脱贫
空心李是沿河县独具特色的水果品种,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素有“人间仙果、李中茅台”之美誉,以其果实营养丰富、汁多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被当地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重点培育。田莉莉清楚地记得,到达沿河县的当天,政府领导就谈到了沙子空心李,对她这个来自于国家级果树研究机构的博士寄予了厚望。
通过深入调研,她很快发现,该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品质不一、品牌?;ひ馐恫磺康韧怀鲂晕侍猓谑撬业街鞴懿棵诺耐竟餐治?,针对如何推动当时的空心李“裂变式”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政府组建了空心李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任命田莉莉为专班常务副组长和技术组组长,协助当地提升产业水平。
找准方向,说干就干。田莉莉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落实相关工作。一是针对重栽轻管现象强化技术指导,及时为产业中出现的问题把脉问诊;二是针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品质不一,主动联系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铜仁学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联合申报产业化项目,推动标准化技术规程的制定及在产业中的推广应用。三是针对部分果农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积极加强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2018和2019年在沙子南庄举办的沿河第二届和第三届“李王争霸”等评比活动,通过示范带动充分发挥了技术能人在产业中的影响力,对于引导周边群众强化科学管理和助力产销对接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产品价格也由几年前的每斤2-3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0-20元,果农增收效益明显。
目前,这种大山深处的小水果已成为沿河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和地理标志性水果,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业覆盖沙子、中界、团结、和平、晓景、黑水等11个乡镇(街道)189个村19.6万人,产业从业人员已达6万人以上,年产量超过5万吨,每年约有近2万吨鲜果通过电商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地区,年产值近7亿元,通过该项产业发展带动了上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牵线搭桥聚合力
在沿河县现有水果产业中,李、桃、梨位居前三。田莉莉发现,沿河好山好水,具备生产优质果品的良好的生态条件,但品种单一、技术老化已成为全县整个果树产业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山地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产品的经济价值极大地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和促进脱贫致富的效率。她想到派出单位的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 在地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也是研究所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于是,她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间进行双向沟通汇报,提出了通过试验示范引领推动当地品种技术更新换代的设想,得到双方领导大力支持。
在她的建议和推动下,研究所多次派专家赴黔进行实地考察,共商科技帮扶方案。并于2018年5-8月先后签署了《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关于建立空心李试验站和成果示范基地的合作协议》。
基地建设做示范
当时,地方政府还没有和科研院所共建成果示范基地的先例。协议落实过程中有的农户不愿出租土地,有的农户担心采用没有种过的新品种新技术可能会导致产业基地失败。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田莉莉决定带着大家一起干。除了协调扶贫项目和资金,从挖坑栽种,到浇水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她都全程参与,她每周都要到项目所在地督促指导1-2次,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用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的方法亲自示范,确保每项政策和技术落实到位。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三个基地终于完工。
30多个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的成功引进,不仅让山里的贫困群众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也给他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基地种植的新品种,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摇钱树”。以位于黑水镇的550亩桃梨示范基地为例,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保底分红和农户务工等方式,带动5个村1971户7661人(其中包括贫困户399户1309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崔永花是黑水镇龙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背负巨额债务,生活陷入极度贫困。2019年至今,她在桃梨示范基地务工,仅务工一项收入每年就有25000元左右。家里原来的老式砖房改造成了150平米的二层小楼,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
智力帮扶结硕果
挂职期间,田莉莉针对当地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特别注重对本土人才的智力帮扶和扶贫扶志。通过亲自授课、邀请专家、外出考察、捐赠图书、网络学堂等多种形式,多方位提升当地果农从业水平,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40多场次,培训企业、种植大户和果农1300余人次。同时,她还先后组织沿河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干部等50余人次前往江苏、上海及郑州等农业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的果树和林木种植、管理、营销、加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使他们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激发了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生动力。
2019年10月,田莉莉带领沿河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农技干部一行18人来到原单位参观学习?!按蠹腋惺芷亩啵追妆硎鞠M游颐茄芯克嗟目萍夹退碧锢蚶蚧匾渌?。
通过两年的智力帮扶和“造血式”扶贫,当地群众对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接纳和认知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部分贫困群众由最初的“要我学”开始变成“我要学”,由“要我种”变成“我要种”。目前,沿河县通过组织农技人员在各基地定期培训等形式,明显提升了当地精品水果种植水平。以郑州果树研究所示范的李、桃、梨三个树种为例,新品种的栽培范围也由2018年春季试种面积100余亩扩展到现在的1000余亩,分布在沙子、和平、黑水、新景、后坪5个乡镇(街道),惠及农户2500余人,涉农企业2家。目前,当地群众对更多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还在与日俱增。
不忘初心筑梦情
“我们村以前种的只有售价3元/斤的“黄花梨”,田县长来了以后,帮我们引进了她们研究所培育的很多新品种,果子真的很好吃!”沿河县黑水镇龙堡村村民田大为不无兴奋地说。
田莉莉说,“参加扶贫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能让沿河人民种上吃上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美味水果,依靠在家乡发展产业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弊魑幻胀ǖ呐┮悼萍脊ぷ髡?田莉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她对初心的坚守和执着。
在沿河,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空心李,做实心人”。事实上,田莉莉正是这样一位用心帮扶的实心人。挂职期间,孩子高考她错过了,老人生病住院她帮不上忙,而且难得有时间和爱人说上几句暖心话。她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参与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和69万沿河人民一起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两年间,她不惧山川险阻,依然奔赴千里之外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以“博士”之匠心精神情洒乌江、筑梦沿河,把“论文”写在了这片绿水青山。如今,沿河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最后时刻,她和乡亲们一起种下的梨、桃树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几颗大山深处远道而来的小水果,一句“?;丶铱纯础保泶锪舜酒由屏嫉难睾尤嗣衿铀囟嬷康那橐?。
“春秋两载战思州,绿水青山绕心头。待到花果飘香日,共话家国情意踌?!币残恚氡鹗闭馐准葱硕鞯男∈?,正是她参与产业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虽然,挂职工作已经结束了,她对沿河的牵挂,依旧深情。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