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先锋】引领数字技术创新 数据赋能农业现代化
编者按: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给予全院农业科技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全院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三个面向”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厚的“三农”情怀,扎根一线,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
为大力弘扬新时代农科精神,现陆续推出“农科先锋”专题报道,宣传2019年度优秀创新团队和优秀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供学习交流。
智慧农业(农业遥感)团队现有在编科研人员19人,多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的指导下,紧紧聚焦“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目标,依托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科学技术中心等平台,进行智慧农业的核心理论、技术、装备和平台系统科技创新,推进数字技术、装备和系统的组装、集成、熟化与示范应用,引领驱动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该集体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项;在PNAS、GCB、GEB、RSE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2篇论文入选中国农科院年度顶尖论文,授权专利1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中国政府“友谊奖”1项;成员先后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计划,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青年文明号”称号。这一个个奖项和荣誉背后,凝聚着初心使命,诠释了责任担当。
科技创新 抢占科技前沿
迅速抢占智慧农业国际科学前沿、实现“顶天”,是团队的首要目标。团队针对目前农田信息获取的要素不全、精度不足、效率不高的瓶颈问题,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传感网,突破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农田信息感知与获取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的“车载天空地一体化农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入选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重要成果,“国家级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被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列为向全球推广的主要农业遥感监测系统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我国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果园生产总体粗放,数字化、机械化水平低,水肥药没精准施用,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严重制约果农收入增加与水果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认识到这个产业痛点后,团队研发出一套天空地遥感大数据驱动的果园生产精准管理技术和装备,构建了果树长势、病虫害、水肥、产量等监测专有模型和算法,实现果园生产的快速监测与诊断;结合自动控制、传感器、农机装备等,研制了智慧果园精准生产服务平台、无人植保机器人、无人除草机器人等云边端一体化大数据赋能的果园精准作业装备,实现果园生产的精准和无人作业。研发的天空地大数据智能处理服务一体机,该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农业信息、农艺与农机的融合应用,被认定为我国智慧农业领域的原创性重大突破,建立了我国果园生产精准管理与智能作业的新模式。
科技支撑 服务重大需求
针对国家对农情和灾情信息的重大需求,团队利用研发的“国家级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开展业务化监测,已经连续运行超过15年,每年提供全国主要粮食产区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长势、产量和土壤墒情的监测信息,为掌握国家粮食生产形势、指导农业生产、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实现靠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和靠数据服务,先后获国家领导人和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8次。
围绕国家农业发展重大行动和战略提供数字技术支撑服务。团队协助农业农村部完成《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这将对推进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服务数字乡村战略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团队牵头完成了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建设方案,用于指导全国80多个试点县建设工作;牵头完成了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和全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服务国家加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重大需求。同时,团队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国家农业重大政策与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如休耕轮作核查、东北玉米调减核查、农业绿色发展监测、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等。
成果转化 赋能主战场
实现成果“立地”是智慧农业团队的责任。本着“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在哪里,就去哪里”的劲头,团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依托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有关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黑龙江哈尔滨、四川成都举办了智慧农业农业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分享智慧农业应用案例和经验,开展智慧农业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交流,推动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落地。
团队积极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应用,先后为四川、江苏、湖南、宁夏等12个省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数字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服务乡村振兴和数字农业建设;在山东栖霞、四川三台、陕西洛川、河南郑州、贵州湄潭、福建南平等市区县,围绕天空地一体化数字技术在大田种植、果园生产、食用菌等产业应用进行试点示范建设,推进数字技术的产业应用和服务,有利地推动了我国区域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发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约2600万元。团队在洛川县建设智慧果园示范工程,2019年为洛川县的178户种植户开展服务,总覆盖面积约1300亩,实现量、质、收入同步提升。智慧果园平均亩产量2.16吨,相比传统果园多年平均亩产量提高14.5%,一级果平均提高11%;同时,平均农资亩投入减少17.3%,平均每亩增收约1280元,树立了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新模式,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团队将继续秉持信念不动摇、方向不偏离、精神不懈怠的原则,让智慧农业在科技创新中跑出速度、力度和温度,跑出战果、成果和效果,继续创造智慧农业新的辉煌!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