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饲料及食品中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探明了POPs污染来源、污染特征和产生机制,为保障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和POPs防控提供了科学支撑。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等刊物上。
POPs具有亲脂性和高毒性的特点,能够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和放大,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该团队开展了饲料原料中多溴联苯醚、短链氯化石蜡、多氯萘等新型POPs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研究。系统研究了全球主要鱼粉产区的92种鱼粉样品中溴联苯醚及其羟基和甲氧基代谢产物的污染水平和指纹特征,并发现动物源性饲料原料中短链和中链氯化石蜡含量高于植物源性饲料原料;分析了饲料原料中多氯萘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进一步探明了食品和饲料中三氯蔗糖加热过程中金属氧化物催化生成多氯萘的机理。
据悉,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依托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POPs专业实验室,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开展了农业领域POPs分析检测、污染特征、迁移转化、毒理学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并于2017年成功申报科技部“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项目“主要畜禽产品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科技部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通讯员 刘全吉)
近期相关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1831813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2986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732234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183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