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院的“研制抗虫基因,创造抗虫棉花”和“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等两项成果,分别获200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主持的“研制抗虫基因,创造抗虫棉花”项目,应用现代蛋白质工程原理,设计出新型融合抗虫蛋白;根据其氨基酸的一级结构,按照植物优化密码子,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了单价新型融合抗虫基因(GFM Cry1A);利用该基因与修饰后的CpTI(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进一步研制成功了双价抗虫基因,并构建成功了带有8个表达调控元件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普通棉花,创造出单价抗虫棉和同时可表达两种杀虫蛋白质的双价抗虫棉。
该项目系统开展了抗虫棉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杂种棉组配、试种示范、遗传规律、安全性、昆虫种群动态、抗性治理等多项交叉学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为提高抗虫稳定性、预防棉铃虫对单价抗虫棉产生耐受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と嗣裆硖褰】怠⒈;せ肪澈蜕胶庖庖逯卮?。
该项目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并获国家专利金奖。目前审定抗虫棉品种12个,1996-2001年累计推广面积1700多万亩。棉农种植国产抗虫棉每亩增收节支140元,累计产生的社会效益近24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2.57亿元。
“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是由我院原副院长杨炎生研究员主持的。该项目揭示了南方水土流失规律,建立了一批水、土、生物资源互利型生态模式;阐明了南方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与成因,提出了调控水资源及抵御旱涝灾害的对策;探明南方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素,研究提出南方中低产田有效磷的退化机理;首次发现红壤类土壤镁素缺乏,提出了红壤镁肥有效的土壤临界指标;引进和筛选了一批动、植物优良品种,提出了农、林、牧、渔新型实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技术高效型”农业企业;运用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建成了8个显示度较高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优化模式;应用遥感和GIS技术编制了1/800万的红壤地区土壤侵蚀退化分区图,研制出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在农业智能决策系统支持下提出南方饲料资源与粮食发展战略。
该项目历时5年,累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7项,推广良种231个,推广面积达4608万亩,增产粮食8.3亿公斤,取得综合经济效益61.75亿元。
发布时间:2003.03.10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