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农业部948项目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和利马格兰产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从分子改良到消费者需求”,于5月29日-3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的14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翟虎渠院长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这是国内外首次以品质分子改良为主题的小麦学术研讨会。与会科学家就小麦进化的分子学基础、蛋白组学、面粉品质的分子改良、农杆菌转化系统在基因功能发现和作物改良中的应用、籽粒硬度研究进展、中国小麦品质改良进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讨。并就国际小麦品质的三大发展趋势达成共识:改良加工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多样化的食品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小麦品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已接近成熟,目前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降低成本,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加快品质改良速度;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近红外分析仪、单籽粒硬度仪和微量和面仪等已广泛用于品质检测,面条和馒头等东方食品的评价方法日趋标准化。
我国近年来在小麦品质研究方面取得的明显进展,也得到了到会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中国农科院等采用生化和分子检测与常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深层次明确了影响中国小麦加工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育种方法;中国科学院等在高低分子量亚基的基因克隆及外源有益基因的发掘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国育成了一批加工品质优良、产量潜力高的小麦品种,如济麦19、豫麦34、宁麦9号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形成了一支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小麦品质研究队伍,这批青年科学家不仅业务素质高,成果显著,而且大多有在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有很强的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能力。
分享到
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发布时间:2004-06-11
|来源: 院办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