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获得一等奖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攻关项目组”,可能是所有获奖者中涵盖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由313个科研单位、1125名科技人员组成。虽然他们协作完成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伤侵械拇蠖嗍ノ缓透鋈嗣挥性诿教迳下豆?,更没有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上。
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博士是位遗传育种专家,但他也当过农民。他最能体会育种人的艰辛和农民对种子的需求。他说:“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产量翻番,农业需要更多、更好的品种。但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科研大协作,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荣誉?!?
神奇的“北京小黑豆”
多少年来,我们的作物品种越来越单一,因为,瞄准高产,将促使科技人员追求新品种。于是,另一个局面出现了,原先4万多个水稻品种,现在却不到70个;小麦品种从10000个降到400多个;山东省的花生品种上世纪60年代有470个,现在只有15个。由于各国推广新品种,整个世界就有74%%的品种丧失。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1950年,美国14个州种植大豆,突然爆发孢囊线虫病,使得数亿美元泡了汤。由此,人们发现,单一品种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太弱。于是,美国从全世界大豆资源中寻找抗孢囊线虫病的材料,没想到,他们竟从中国的“北京小黑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美国大豆劫后余生,正是得益于那些被遗弃的旧有的种质资源。
董玉琛,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课题主持人,她见证了种质资源收集?;さ娜?。她说:“这个故事说明,种质资源是基因的载体,基因一旦丢失,品种也就消失?!?
从50年代,农业科技人员大规模杂交育种,高产优质的杂交品种迅速在中国土地上广泛种植。随之而来,是大量的农家品种被淘汰。淘汰了旧品种,也就意味着品种的消失?;蛎挥辛耍突岢鱿置拦蠖乖值囊荒?。
董院士说:“中国农科院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33.2万份种子,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古老的地方品种,老品种产量虽然不高,但老品种含有的优良基因可以利用。挖掘和培育新的品种基因,就能使我国获得更多的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
把根留住
1981年,我国开始了抢救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行动。组织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对野生种子进行大范围抢救、收集。在云南省80余个县、在神农架、在海南岛、在新疆等地,进行野生资源、近缘植物考察—收集—抢救。这一行动持续了20年之久,收集的农作物种类达180种5.4万份,挽救了一批优质、抗性好的农家品种,还发现了众多有潜在价值的野生近缘种。查明了中国84种农作物分布的规律,标注了重要粮食、油料、蔬菜、糖等84个农作物种类具体的地理分布。收集野生大豆资源6708份,占世界总数的90%%以上。
项目组另一重大发现,是将世界公认的野生稻分布北限向北推移了3度14分。在我国北纬25度以北新发现了8处野生稻分布点,共收集种质资源6766份。
上千名科研人员跋涉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在野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找回了即将消失的上万份种子。每一个作物的分布点,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与汗水,有的还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说:“为了祖国,我们要把根留住!”
种子在这里延续
全国各地农科所收集的种子已有几十万份,科技人员用保存中药的方法,放在一个个抽屉里,编号备查??墒?,种子从成熟的那一天起,生命就开始逐渐衰亡。几年不种,就会死亡??萍既嗽逼骄扛粢涣侥昃偷冒阎肿幽玫降乩镏稚弦淮危栈窈?,再拿回库里,然后把老种子倒掉,装入新种。目前,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的种子达33.2万份,居世界首位。33.2万份种质中,中国特有的地方农家品种就占了一半以上。
可30万份种子需要更新,每份至少1千粒。种子复种,年复一年,这是个天文数字呀,可他们一干就是20年。他们为每份种子办了“身份证”,编撰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共60册5000余万字。
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国家种质库。从各地收集来的种子陆续搬进新家。每粒种子的寿命从过去的3年延长到50年以上。种子,在这里延续。
我们为种子而歌,我们为寻找、保存、延续种子的科技人员而歌。是他们的智慧和勤劳,造就了中国第一“种”。 (本报记者 范建 / 实习生 张红菊 科技日报2004-02-27)(摄影 丁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