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科技扶贫工作回眸之七:发挥科研项目示范作用 推进疆藏现代农业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始终坚持把科技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整合作物资源为纽带,以贫困地区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为目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向贫困地区推广,提升传统农业的效益和水平。通过援疆援藏项目的实施,给相关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培训带来新技术 种质共享有新招
作科所积极开展科技援藏工作,通过人员培训、专家研讨、项目合作、技术支持和数据共享等形式,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2005—2010年,举办业务培训班3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1人次;召开专家研讨会4次,合作完成部级科技项目4个;参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新收集、评价、鉴定和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600多份;建设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站1个。极大地提高了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应用水平,为西藏自治区青稞、食用豆和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和信息,有力地促进了西藏自治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科所在建设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了对社会无偿开放共享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中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该系统整合了西藏30种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数据,记录达5000余条。
刘旭(中)、曹永生(中)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研讨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尼玛扎西(中)观察通过合作项目收集的青稞种质资源
院所联手育新种 保驾护航水平高
玉米是新疆主要粮食作物,在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玉米丰产高效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关系着当地广大贫困地区的减贫致富。
作科所专家充分利用新疆干旱少雨的生态优势,在作物抗旱性研究利用领域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强化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针对抗旱研究中存在的鉴定评价方法与技术条件控制不足,操作过程及评价标准缺乏量化指标、现有指标与遗传育种衔接不足等问题,以提高玉米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以抗旱鉴定评价技术指标为突破口,从抗旱玉米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鉴定评价指标体系、新材料和新种质选育及其应用三个层次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确定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抗旱鉴定评价的技术参数、控制条件和量化标准,构建了我国玉米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旱鉴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并发布了地方标准《玉米抗旱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应用这套技术规范,完成了中国国家种质库14000份玉米资源的抗旱性鉴定,筛选出一级抗旱的种质资源262份,二级耐旱资源676份。合成耐旱性强、农艺性状优异的群体XP6C6和XERC6。对基于国内外玉米多样性选定的282份核心种质自交系与骨干亲本黄早四、郑58等杂交、回交、自交构建的8632份导入系在极度干旱(仅30%单株可以获得种子)条件下,进行了高强度耐旱选择,获得不同类型优异耐旱导入系800份。这些材料不仅在新疆,同时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玉米主产区被育种家广泛利用,在不同生态区育成一系列玉米新品种。
通过多年的努力,院所合作显著提升了新疆作物抗旱性研究水平,扩大了在业界的影响。目前,新疆农业科学院被农业部确定为“西北玉米抗旱生物学科学观测站”,建立的普通玉米和转基因玉米抗旱性鉴定评价公共平台运行良好,每年承担上万份玉米材料的抗旱性鉴定评价任务,为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为新疆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抗旱玉米新品种
因地制宜创高产 脱贫致富效益好
“科技援疆就是要利用掌握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帮助当地解决切切实实的生产问题。”在选育抗旱玉米材料的同时,作科所还派出了专门研究栽培方法的专家团队。
李少昆查看大田玉米长势
以作物生态研究为专长的李少昆研究员,在开展援疆工作期间,率领研究团队奔波在新疆各个玉米产区,查看大田生产、开展调研与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了“玉米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成果,并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新疆玉米的丰收和农民的脱贫困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科所组织研究团队在新疆开展大量实地调研和组织多年、多点联网攻关试验基础上,明确了新疆玉米主产区的产量潜力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以依据产量目标确定种植密度为前提、以防倒高效群体构建为基础的“增密防倒、前控后促”新疆玉米高产突破的技术路线,并集成高产耐密新品种、高密度种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分期施肥与水肥精量调控、行株距优化配置、病虫草综合防治、适时晚收和全程机械化等核心技术,通过强化田间管理,挖掘良种、良法与光温资源的增产潜力,实现了新疆玉米高产的连续突破。2009、2011年分别在新疆兵团农4师71团和农六师奇台总场创造了亩产 1360.10公斤和1385.39公斤的全国玉米单产新纪录,2012年在新疆兵团农六师奇台总场创造了1410.3公斤/亩的玉米新纪录。10年时间,新疆及全国玉米现实产量潜力提高了近400公斤/亩。近日,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兵团农四师71团万亩(10860亩)玉米达到1113.4公斤/亩的全国玉米高产新纪录,并突破了大面积1100公斤/亩的难关。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新疆玉米生产的跨越式发展,为推动新疆玉米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源于生产,基于农民的需求,李少昆团队创作编写了《西北灌溉玉米田间种植手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玉米抗逆减灾栽培》、《玉米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等系列科普书籍和挂图,对普及玉米生产和抗逆减灾栽培知识与技术,提高各级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农民科技素质与科学种田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