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滑坡,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连续减少,并已突破警界线。1998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大幅度减少,1998~2003年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共减少2.16亿亩,年均减少4313万亩,其中2002年和2003年分别减少3283和6722万亩。2001年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降到了16亿亩的警界线下,2003年不足15亿亩。
2、粮食作物单产连续多年徘徊,并出现连续性减产现象。过去我国粮食作物单产也出现过减产现象,但一般只是单年减少,第2年就会出现明显的增产。但1996年之后,我国粮食作物单产已连续7年处于徘徊,甚至是下滑趋势,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未曾出现过。
3、粮食总产量连续下降,历史罕见。在1998年之前,尽管我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的趋势是持续减少,但由于粮食作物单产持续上升,我国粮食总产量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是,1998年之后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和粮食作物单产持续徘徊性减产的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减产现象,至2003年减少到4.3亿吨,为1990年以来最低。
4、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近几年的粮食总产量却在减少,使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自1996年达历史最高水平后呈逐年减少之势,至2003年减少为333公斤,为1982年以来最低。
5、农民存粮数量持续减少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挑战。近几年在国家库存粮食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的家庭存粮数量也在大幅度减少。20世纪80~90年代,农民家庭往往存放2年左右的余粮,但现在一般仅存放1年的余粮,并且已有不少农民家庭从自己种粮改为买粮。过去,当市场粮价高涨时,农民将部分存粮拿到市场出售,可缓解市场缺粮状况。现在通过出售农民家庭存粮来缓解市场缺粮的能力已很弱,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能力将不断弱化。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1、农业结构调整的片面性,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调减过快。一些地区片面地理解农业结构调整,将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甚至将建立“无粮县”、“无粮乡”、“无粮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并且“无粮县”、“无粮乡”、“无粮村”成了前段时期新闻媒体的热点话题。当然,对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乡村,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大幅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甚至不再搞粮食生产,无可非议。但不少无粮县、无粮乡、无粮村位于粮食主产区。
近年来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幅度比西部生态脆弱区还要大,并且中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在西部生态脆弱区增产情况下却出现减产。如1995~2002年间,西部生态脆弱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2.1%,而中部粮食作物主产区却减少了3.1%;西部生态脆弱区粮食产量增加了7.6%,而中部粮食作物主产区却减少了1.1%。
2、粮食生产受水、土资源约束程度越来越大。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大幅度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的资料,1998、1999、2000、2001、2002和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392、655、1444、941、2529和3805万亩。随着城镇、公路、铁路和绿化带等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还将有大面积的耕地被占用。同时,还有大面积的耕地将要退耕。二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近些年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换来的。但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再靠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来发展农业已不可取。
3、农业自然灾害问题日益突出。据农业部统计资料分析,无论是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或成灾面积/受灾面积比率均呈上升之势。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从1985~1987年3年平均的6.68亿亩上升为2000~2002年3年平均的7.69亿亩,增加了15%。同期,全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了40%;农作物成灾面积/受灾面积比率从50.0%上升为60.7%,上升了10.7个百分点。尤为突出的是农业旱灾日益严重,同期全国农作物受旱灾面积增加了28.1%,旱灾成灾面积增加了68.2%,农作物旱灾成灾率上升了15个百分点。
4、化肥的增产作用正在变小。从我国化肥的增产效果看,20世纪50年代初,每公斤纯养分可增产粮食15公斤,70年代降到8~10公斤,90年代降到6.5公斤。据FAO综合不同类型国家的数据所得结果:施肥水平在200公斤/公顷以下时,施肥对粮食增产效果明显,从200公斤/公顷到400公斤/公顷时仍有增产效果,但高于400公斤/公顷时增产效果就不太明显了。
三、确保粮食可持续发展之对策
1、纠正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偏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又要重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问题;既要考虑农民增收和生态安全问题,又要考虑食物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既要重视农产品提质、增效问题,又不能放松增产问题。因此,不能将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非粮作物;更不能将建立“无粮县”、“无粮乡”、“无粮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2、纠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偏差。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近几年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的热潮已在各地掀起。然而,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将生态环境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种树、种草,好像农作物不属于生态环境的范畴,以至于一些地区将大量的基本农田改为林地和草地?;钡厍亩÷缶褪且恢趾芎玫拇筇锓婪绻掏林参?。华北地区的冬末春初是多风季节,大风吹过裸露的农田,往往尘土飞扬。然而,作为冬麦田,此时小麦已开始返青,冬小麦对农田起着很好的?;ぷ饔谩K栽谖凑业娇梢蕴娲÷蟮拇筇锒肿魑锏那榭鱿?,可以说冬小麦是华北地区一种较好的大田防风固土植物。
3、实施区域性农业结构调整策略。在西部生态脆弱区,应坚决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适度压缩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林、草、畜牧业。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发挥区域区位与科技经济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适度压缩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高值、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业。而中部粮食主产区,应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强化粮食生产,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应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等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发展非粮作物来解决。
4、强化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三大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据2002年统计资料,三大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63.0%和66.7%,其中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了全国总产量的73.8%、64.3%、70.9%和85.3%??梢运?,抓住了这三大区域的粮食生产,国家商品粮就基本上有了保障。
5、依靠科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一是筛选推广一批重点技术,提高现有生产水平。重点筛选推广近年来新育成的优质高产水稻(如超级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以及配套集成优质高产栽培等新技术,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推广,保证1~2年内粮食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二是加强贮备技术研究,培育潜在生产能力。重点围绕优质高产、降本增效、抗旱节水、防灾减灾、加工转化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开发,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中试熟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陈印军)
分享到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与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04-04-22
|来源: 院办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