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萍,二级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科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三十余年来,阎萍带领团队扎根高原,深入牧区一线,专注牦牛育种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一二等科研奖励10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CCTV-7大地之子年度农业人物、牦牛种业功臣、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贡献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被牧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牦牛妈妈”。
35年坚守培育两个国家级新品种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主导畜种,是藏民族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但牦牛产业发展受科技水平低和生产方式落后的严重制约。为了推动牦牛产区科学养畜和产业发展,作为一名时代女性,阎萍秉持科研初心,肩负发展使命,在青藏高原围绕牦牛育种、提升产业能力,执着科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牧区,在交通不便、没有公路的牦牛饲养地,她骑马或徒步,同当地藏族群众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一起抓绑牦牛,一起测定生产性能。在青海大通牛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她,称她为“牦牛妈妈”或“阎干散”。她的足迹遍布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的牦牛产区,大藏区的牦牛饲养区更是常年驻扎着她的身影。2004年,阎萍团队成功培育出了含1/2野牦?;虻氖赘龉壹蛾笈P缕分帧按笸笈!?,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培育技术体系的空白。2019年,又成功培育出国家级新品种“阿什旦牦牛”,再次填补了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牦牛以无角舍饲化为主体品种的空白,成为世界独特生态区牦牛品种培育的成功典范和品种生态差异化培育的典型代表。
“大通牦?!薄鞍⑹驳╆笈!焙颓嗖馗咴笈K募斗庇际跆逑凳茄制即礻笈M哦庸岢孤涫迪敖阶苁榧恰叭雒嫦颉薄傲礁鲆涣鳌敝甘揪?,聚焦青藏高原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自主创新、联合攻关的重大创新成果,突破了制约牦牛生产的关键环节,为我国牦牛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青藏高原牦牛生产性能提高、农牧民增产增收、固疆守边和维系青藏高原稳定及区域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用牦牛精神服务高原产业
“牦牛是比人类更早生存在青藏高原的生灵。藏民驯化牦牛已有8000年的历史,牦牛对牧区而言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精神世界的图腾。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动物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毖制妓?,“我研究牦牛,更爱牦牛,因为它坚韧、勇敢、任劳任怨的品质,这正是我们科研工作需要的宝贵品质?!?/p>
牦牛育种是一项周期漫长,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在高寒草原开展牦牛育种技术的研究,其难度与艰辛是众多人难以想象的。阎萍说:“新品种能在我们这里开花结果,也是对我们和大通种牛场几代科研人孜孜不倦奋斗坚守牦牛育种研究的回报?!绷⒆闵嫦蛐枨?,不畏艰难,追求前沿,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团队的真实写照。
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会永远扎根青藏高原,勇攀牦牛科研高峰,为牦??蒲泻蜕浇恿Γ嫦蜿笈V鞑?,扩大推广“大通牦?!薄鞍⑹驳╆笈!毙缕分?,开展牦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配套技术开发研究,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推广牦牛良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牦牛制种、供种能力和改良效果,促进牦牛产业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牧民增产增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不畏艰险、扎根雪域高原的牦牛精神应对困难和挑战”,这是阎萍勉励自己的话。目前,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新品种种群数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青藏高原牦牛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牦牛品种的保护和选育更是“永远在路上”,阎萍和她的研究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牦牛的生产提升和牧民的增产增收,牢记初心,肩挑使命,扎根高原,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