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的意识,围绕“推年轻、强领军、补短板、优环境”的目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加快建设“两个一流”、全力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2017年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生物所紧紧围绕“三个面向”,坚持“高端引领、引育并举”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人才强所”战略,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凝练重大任务、完善人才机制,构建了与研究所学科布局相适应的人才团队和科研管理体系,为研究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落实三次人才会部署的总体情况
生物所认真贯彻落实三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生物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6项目标、22项举措,制定重点任务落实方案,提出并落实50余项举措。结合研究所职责定位,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围绕4大学科领域凝练12个研究方向,梳理形成研究所和团队两级重大科技任务和5大科研任务使命清单。实施科研机制改革,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和课题组。完善人才制度机制,制定配套制度10余项??鼓谏杌垢涸鹑搜∑负屯哦邮紫ㄖ葱惺紫╁嘌。胁愀刹亢屯哦邮紫骄炅浯蠓档?,保持创新活力。
二、干部人才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ㄒ唬┩吵锿平闹Ф游榻ㄉ?/strong>
1. 突出精准引育,加强科研队伍建设。2017年以来,围绕重点学科方向,从国际水稻所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精准或柔性引进部系统首位外专专家1人,作物高光效领域知名专家1人,表观遗传学领域青年英才1人(已进入国家人才计划答辩评审)。加大人才自主培育,3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青拔等国家级人才计划,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优青,1人进入青拔答辩,新增农科英才7人,1人获评全国农业系统先进个人。
2. 强化选拔培养,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年轻化。开展中层干部选聘和团队首席遴选,选聘13名科研业绩突出、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70后”“80后”青年骨干担任研究中心负责人和团队首席(执行首席)。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职能部门“60后”处级干部全部退出处内实职,新提拔40岁以下正处级干部2名、35岁左右副处级干部3名。调整后,正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1岁下降到44岁,副处级干部从48岁下降到43岁,团队首席(执行首席)从50岁下降到47岁。建立挂职干部储备库,选派3名干部援疆、博士服务团挂职和南繁研究院筹建,12名干部到上级部门工作锻炼,促进快速成长。
3. 补齐人才短板,强化支撑转化队伍建设。建立农业生物技术平台中心,面向国内外招聘高水平技术支撑人才,加强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增设成果转化处,团队设立成果转化岗位,制定《鼓励科研人员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将奖励比例提高到70%,“点燃”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热情。研究制定支撑转化岗位管理办法,明确支撑转化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和人才选育等内容,补齐支撑转化队伍建设短板。
?。ǘ┥罨瞬殴ぷ魈逯苹聘母?/strong>
1.着力构建生物所特色人才引育体系。制定《青年英才计划引进和培育工程实施细则》,构建层次分明、上下衔接的院所两级人才引育体系。以培养农业生物技术高端人才为导向,设立范云六院士青年科技创新奖。制定《职称高聘管理办法》,突破学历资历限制,2名品德优秀、业绩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被高聘为研究员。围绕强化人才引育,制定《课题组管理办法》《干部挂职借调管理办法》等制度10余项。
2. 启动实施现代研究所科研机制改革。对标“三个面向”,结合学科设置和科研布局,对内设机构和部门职责进行优化调整。将6个研究室优化调整为4个研究中心,将5个职能部门优化调整为6个。完成32个课题组整合和空间优化布局,部门职责和人财物权限进一步明确,初步形成符合生物所科研工作实际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四横”“六纵”“八团队”科研组织管理体系。
3.深化科研单位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参加科技部等三部委“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试点”,推进实施绩效分类评价改革。结合生物所职责定位,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按照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等三种类型进行分类评价,进一步推动研究所聚焦职责定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进科研组织方式和绩效管理机制。
?。ㄈ┏浞址⒒尤瞬胖С抛饔?/strong>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围绕作物基因组变异与演化机理解析、作物高光效生物学基础、高效联合固氮分子机制、作物产量性状表观遗传调控、非天然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等科技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在JCR学科排名第一或影响因子高于8的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7篇,占全所60%以上;在知名国际学术期刊或机构兼职24人次,占全所9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新一代精准高效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人工合成生物智造技术、农业生物人工智能设计技术、基于磁纳米载体的作物遗传转化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DNA定量技术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在长绒优质棉、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营养功能性作物种质创新、畜禽无抗养殖用蛋白智造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3项、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批件4项,省部级奖励2项,成果转化与开发协议金额1200多万元,到账收入540多万元,为促进高效优质绿色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和科技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ㄒ唬┘忧慷ゲ闵杓?,推进人才引育和队伍年轻化。结合学科布局,主动出击,通过全职、柔性等方式,精准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构建院所两级人才梯队。加强人才培养,大胆使用优秀青年人才,让他们在重要岗位和平台锻炼成长,推进人才队伍年轻化。
?。ǘ┩怀黾だ枷?,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按照四支队伍职责定位,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导向,突出能力业绩贡献,建立科学分类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绩效分配的正向激励作用。
?。ㄈ┘忧糠癖U?,营造有利创新良好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加强指导,为人才减负松绑。完善成果产出奖励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听取意见建议,努力提升人才待遇水平,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