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还是新型的?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说充满未知和恐惧的名词,对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只是朝夕相处的众多病原微生物之一。这座有着72年历史的研究所是中国兽医研究的重镇,2018年建成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国内唯一的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研究设施,有能力对各种烈性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微生物开展实验研究。
夜幕下的指挥部
因为在月初就对疫情有预判有研究,研究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都早早取消了外出计划,全部留在哈尔滨严阵以待。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做出重要指示后,研究所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成立应急指挥部。窗外夜色渐暗,屋内灯火通明,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做出以下决定:一是党政班子成员取消休假,所长、所党委书记每天至少1人在岗。二是所有中层干部、团队首席、党支部书记终止休假,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三是进出所区全部要经分管领导批准。四是任何人未经所长、所党委书记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哈尔滨市。五是近期回所人员居家隔离14天,研究生未正式通知不得返所。六是加紧科研物资采购。
大战在即,研究所的各部门各团队迅速学习了会议要求,紧急落实各项纪律。时至今日,哈尔滨兽医所每天保持200人正常运转,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特别是承担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中国农科院优秀创新团队,团队50多名工作人员早已全体取消休假,准备迎接又一个奋战的春节。
最厚重的战袍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烈性病毒的实验是不允许失误的作战,零事故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在-40帕气压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必须像宇航员一样穿着厚重的防护服。
疫情迅猛,N95口罩和一次性防护服的货源奇缺,为保证实验的进行,也为了给白衣天使节约资源,他们为自己定下了战时原则:实验前1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加穿成人纸尿裤,保证实验期间不上厕所。从穿好防护服进场到实验结束,每次四五个小时站下来,有的累到几近虚脱。大年三十下午四点,他们兴高采烈地吃起泡面,顺利完成实验就是这顿饭中最醇的美酒,最香的菜肴。
有人战袍加身,必有人牵马坠蹬。加班是设备维护组的常态,他们来的最早,走的最晚,像看护幼儿一样及时调整维护着各种设备,一旦发现故障的蛛丝马迹,马上撸起袖子不分昼夜连干。
在疫情不断蔓延和疫苗需求迫切的双重关键节点,他们面临着与病毒的双线作战,他们必须调动全部能量,众志成城,迎难而上。
实验团队人员除夕在实验现场工作
国有难 召必应
曾经,哈尔滨兽医所为控制和消灭“牛瘟”“牛肺疫”“马传贫”“蓝耳病”“禽流感”等顽疾作出了杰出的科技贡献,在防治“非典”的科技攻关中发挥过关键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明确任务,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需马不停蹄,再接再厉。
“明天就要来任务了,今天我做了你最爱吃的菜”,身为同事的妻子最能理解丈夫的心情,“现在是国家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不能倒下。”其身正,不令而行。
紧要关头,青年党员纷纷主动请缨,“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可以上!”对于他们来说,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是一生最大的光荣。
“大事难事勇担当,危急时刻显本色”是哈尔滨兽医所的精神风骨,更是新时代“农科精神”的精髓所在。
旗帜无声,凝聚强大力量。
榜样无言,鼓舞磅礴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