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科技扶贫工作回眸之六:发挥棉花技术优势 促进棉农增产增收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认真贯彻上级部署,抓住农业发展的机遇,坚持科技扶贫,服务三农,不断推动成果转化。通过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强化农业科技服务,逐步提高了棉农收入,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创了科技兴棉的新局面。
大力推广新品种 促进棉花增产增收
棉花所以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开展新品种推广工作,促进了棉花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
棉花所所长喻树迅(左二)院士考察新疆棉花长势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积极推广中棉所41、63、72、83等一系列中棉棉种。这些品种以高产、优质、抗病、大桃、吐絮好等优良农艺特性受到市场的热捧,被广大农民所喜爱,分别成为山西、陕西、江苏、山东他黄淮杂交棉区等地的主推品种。近3年,累计推广1.2亿多亩,新增社会效益156亿多元。
棉花所在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创新了高效套作模式。2008年以来,在河南产棉大县豫东扶沟县利用高产优质转基因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72成功试种了一种四熟高效套种模式,亩产效益十分可观。2009年在扶沟县江村镇冯陵村采取小麦、棉花、西瓜、花生四熟套作模式,合计效益3474元/亩,较常年亩增效益1500元左右。这种高效套种模式有利于粮棉双丰收和提高复种指数,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有效缓解了当前我国耕地日益减少和粮棉争地的突出矛盾。
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 提高种植水平
每年冬春季节,棉花所组织育种、植保、栽培等方面专家,在棉区植棉面积较大的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内容涉及良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各个方面,主要解决棉农植棉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棉农加强田间管理,发展优质棉生产,提高植棉水平。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田间讲解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2012年1月,棉花所专家在阿克苏深入乡镇给维吾尔族技术员和农户进行棉花高产栽培研讨及冬季栽培技术培训。参会的维吾尔族同胞纷纷表示,多亏棉花所专家帮助我们解决种棉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让新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在2012年9月举行的新疆棉花现场观摩会上,棉花所育种家李运海专门介绍了中棉所49原种生产三圃田情况,并就这一品种的特征特性等和当地棉农进行了交流,对于提高农民植棉水平,普及科学植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012年,棉花所在山东东营成立了农广校。先后有60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在当地高产和超高产示范田组织植棉大户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召开了现场会,进行棉花超高产技术经验交流总结,有效探讨和推广了棉花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植棉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棉花所育种家李运海(中)介绍中棉所49原种生产三圃田情况
加强学术交流 促进科技创新
开展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棉花所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所与地方的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全国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备的生态育种试验站,在全国三大主产棉区建成了新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共同为我国的棉花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扶贫贡献力量。
目前,棉花所已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形成了基本覆盖棉花种植区的完善的产业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及先进技术的推广,提高当地植棉业的科技含量,稳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并大量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提高了国产原棉品质和竞争力,拉动了纺织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棉种产业龙头企业—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动棉种产业科研、生产、贸易一体化发展。棉花所今后将继续秉承“献身农业、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