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经济发展,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减少农业用水量,保障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压力非常大,农业用水被挤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就农业用水本身而言,供需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以上。我国粮食产量的2/3以上,蔬菜的90%以上产自灌溉农田。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也对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障率有着强烈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段爱旺。
发展节水农业要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效益
我国许多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开源潜力有限。因此,段爱旺指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利用已有灌溉面积上节省下来的水量发展新的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有可能的话供给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需求,是解决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条重要出路。
一个地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叫做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可供发展为灌溉农田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对水资源的潜在需求远远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而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都已高度开发利用,因此发展节水农业,主要功夫应下在已有的灌溉面积上,而不是发展新的灌溉面积。发展节水农业,解决区域水资源过度利用应是目标之一。
另外,节水农业的效益主要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式体现。目前,我国在发展节水农业过程中,还存在节水的投入方与收益方错位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探索节水增效的模式与技术,使节水实施者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对节水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考虑对节水活动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
农田灌溉工程基本建设投入不能满足需求
段爱旺认为,确保粮食安全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田灌溉工程基本建设的投入与管理问题。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对大型灌区的干支渠和控制性骨干工程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但由于投入总量有限,只有部分大型灌区,以及部分规划内容得以改造,斗渠以下的输配水工程,还未能得到有效考虑。占全国灌溉面积50%以上的中小型灌区,才刚刚列入考虑之列。
对于大型灌区的末级渠系,以及未能列入改造计划的中小型灌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灌溉渠系年久失修,老化损毁严重。“我们在河北、河南一些地区考察,发现很多中小型灌区,输水的渠道堵塞损毁严重,许多都不能用了,造成大量灌溉面积的失灌,或完全变为旱作农田。”段爱旺说。
段爱旺告诉记者,过去在农村,一家每年出几十个义务工,主要用于在农闲的时候修建和维护灌溉渠系。目前这方面的投入锐减,国家投入还没有相应跟上,加上组织上的困难,许多地方田间灌溉设施无人管理,灌溉面积严重萎缩,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灌溉管理模式与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有矛盾
灌溉工程的管理和使用,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农田,按照统一的计划运行。特别是像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设施,牵涉到集中管理与费用分摊等问题,很难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中大规模的运用。
我国农业的规?;优┮祷?、灌溉设备与技术等方面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当前各地都在尝试土地合理流转,这是向规模化经营迈出的探索性的一大步。而制约生产规模发展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要让农村的闲置劳动力走出农村、脱离农业,向城市工业、服务业领域转移是一个大的方向。应当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这一进程。为此,城市应该进一步放开种种限制,在户籍管理、就业渠道及待遇、子女入学、社会福利等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机会与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步伐。 (科技日报记者 常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