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全面落实部院党组决策部署,实现了重大科研成果有新亮点、重大科研平台有新突破、重大战略谋划与布局有新举措、重大决策支撑有新作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强化支撑稳产保供,重点任务产业成效显著
围绕粮食安全启动发布专项行动。启动实施强种、沃田、增粮、智机等科技行动,为加快实现重要品种种源自主可控、探索不同生态区粮食高产创建、突破“七块地”突出问题、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等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示范样板。
多举措落实重大科研任务使命清单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组织实施好22项在研院级重大任务。面向我院亟需开展的应急性重大任务需求,凝练水稻高产基因、戈壁设施农业等18项任务。聚焦农业合成生物学等重大科技需求,储备一批任务并适时启动。水稻高产基因OsDREB1C、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等重大科研进展,获部领导肯定性批示。
全力做好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科技支撑工作。组建8个专业技术组专家,选派20余名科研人员赴进驻试点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督导技术服务和长期监测,为试点农户大田种植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启动实施跃升计划,强化创新工程全局引领
优化调整创新工程科研团队设置。印发实施《创新工程全面推进期期满考核科研团队优化调整方案》,院创新团队增加至330个。30个研究所的94个科研团队更换了首席科学家。全院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平均年龄由52.3岁下降到48.7岁,下降了3.6岁,科研团队年龄结构持续优化、成效显著。
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跃升计划”。印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科学中心管理办法》,明确科学中心主要任务、组织架构、组建程序、绩效考评等,为规范建设与运行管理奠定了制度保障。组织9个科学中心和2个区域中心起草建设方案,指导各科学中心持续修改完善建设内容和任务目标。
做好创新工程绩效管理各项工作。督促研究所围绕全面推进期期满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起草完成院创新工程整改报告。指导研究所编制跨越发展期绩效任务书和指标体系,提出1566项三级指标,其中突破性指标76项。完成创新工程2021年预算绩效自评、2022年预算及绩效执行监控、2023年预算“一上”。
优化调整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
持续优化全院学科体系。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加快推进我院从“一农”向“三农”转变,新增“农业基础前沿”和“农业微生物”学科集群,重构“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和“农业装备与信息工程”学科,形成由“11大学科集群、57个学科领域、282个重点方向”组成的新学科体系。
聚焦基础研究强化顶层设计。牵头起草《院基础研究行动方案(2023-2030年)》,同步推进基础研究学科体系、基础专项、战略报告编制工作。组织制定基础研究项目遴选工作方案,选取10个项目予以资助。持续推进青创专项遴选培育,遴选80位3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纳入专项,强化全院基础研究和青年后备人才培育。
狠抓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成果申报再创佳绩
国家科学基金再上新台阶。全院共申报项目1898项,获批立项346项,同比增长2.4%;直接费用1.77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优青项目7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青年基金项目171项,面上项目161项,重点项目4项,重点国合项目2项,蔬菜花卉所获批立项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我院获得的第6个该类项目。
全程支撑重点研发申报立项。全院5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评审,立项数同比增长59.4%,其中常规项目评审通过率55.4%;青年科学家项目评审通过率26.8%,同比增长8.6个百分点。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耕地质量等领域,成功申报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个项目通过科技创新2030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评审。
扎实做好成果奖励申报与服务工作。全方位跟踪国家奖动向,协助国家奖励办完成有关管理办法修订工作,为我院争取政策支持。完成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奖励的申报组织和评审服务。据初步统计,本年度我院共获得各级省部级奖励33项,其中一等奖14项。组织遴选建院65周年重大科技成就40项和近十年我院标志性科技成就10项,并向社会公众发布。
国重重组全新突破,创新平台实现跨越发展
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在首轮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中,我院获批牵头建设水稻、作物基因资源等8个实验室,参与建设畜禽生物育种、玉米水稻种质等7个实验室。
积极参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建设。组织起草我院与三亚市合作备忘录、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合作协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组织专家研究提出17项国家实验室研究任务清单,为耦合战略力量奠定基本框架。
统筹平台管理进入新阶段。编制完成《院创新条件能力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年)(送审稿)》,制定院加强试验基地统筹管理与利用工作方案,编制基地手册和网站。我院参加2022年度国家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考核的优良率达87.1%,获得后补助资金2645万元。寿阳、大理2个新建国家野外台站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
谋篇布局全院站点,野外观测体系初步构建
谋划建设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络体系。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组织编制国家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建设项目建议书,聚焦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生物安全、微观经济及人居环境等五大领域部署一体化观测任务,系统布局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农业农村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工作。
突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数据产出功能。牵头组织全国10大领域2000余个观测站点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工作,累计完成种质资源等领域超过818GB基础观测数据信息汇聚,启动我院长期因子科学数据集整编出版工作。参与科技部“十四五”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顶层谋划,推动灌溉所“全国主要农作物需耗水特征资料更新整编与补充调查”项目立项。
启动重大任务专班,落实举院大事管理机制
完成种子科技创新战略初步研究。成立重大任务工作专班,筹建种子科技处等专职管理机构,负责种子、耕地、生物安全、农机装备、绿色低碳和乡村发展等领域重大科技任务的培育、组织、协调与管理,构建我院纵横有序的“网格化”科研管理新模式。围绕加快种子科技创新的前沿热点和趋势方向,初步形成种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推进大豆玉米院科技创新重大任务实施。聚焦“种质资源鉴定、育种关键技术、新品种培育、重大产品创制”等重点任务,编制形成成果目标导向、任务协同、一体化考核的大豆良种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培育重大任务设置方案建议。
优化创新联盟布局,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提升
聚焦部院重点工作优化联盟布局。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肉类加工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等6个联盟成立,其中我院牵头联盟4个。完成联盟第四次评估,通过建立认定和退出机制,推动农业农村部新增认定联盟9个,退出联盟2个。目前共认定联盟60个。
形成一批机制创新的典型范例。通过联盟机制创新和协同攻关,在奶业、棉花、智慧农业等产业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综合化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了模式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
强化科技战略研究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支撑推动“四中心一智库”建设和管理决策。完成我院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专题研究报告及“四中心一智库”建设实施意见有关内容。形成农业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外来入侵生物治理政策建议等报告。成功举办“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向社会郑重发布四大报告,得到农业领域农业科研和管理界的高度认可。
支撑保障区域中心建设。强化国家南繁研究院科研力量,批复新增作物表型组学等7个创新团队;积极支持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建设,批复高品质棉花生产模式与技术等5个创新团队;完善成都中心运行机制,推动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成都中心”非法人机构;围绕盐碱地治理重大需求,积极推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协议》。
加强学术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院第九届学术委员会换届方案,形成《院科技伦理报告》《院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院科技伦理委员会章程(试行)》等。做好科研诚信问题和网络舆论文章的调查核实,对2018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开展自查和挂名清理,营造良好科研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