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纪实】只要农民有需要,我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研究
在黑龙江建三江宽阔的水稻田里,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青年蹲守在田头,裤腿、鞋面沾着泥巴,他眯缝着眼睛,观察着前不久机械化插秧的稻苗长势,陌生人不明就里,往往会将他当成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就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陈惠哲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水稻高效栽培技术”团队首席科学家。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针对我国稻作技术转型需求,研发了一批水稻机械化种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上取得了突出业绩,为我国水稻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稻作技术进步和稻农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集成示范,助力乡村振兴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陈惠哲不忘初心,一直致力于助力科技扶贫,践行乡村振兴。
江苏省东海县是首批中国农科院4个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当地水稻种植方式以直播为主。水稻直播要求生育期较短品种,以前东海县优质稻品种欠缺,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与已有的优质稻品种不配套等问题也普遍存在。2019年,陈惠哲带领团队与中国农科院东海试验站、东海县农业农村局等合作,协助制订了东海县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实施方案-粮食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方案,从全国引进了优质稻材料50余份,筛选出“中秋香”“嘉禾优5号”“嘉优中科1号”“稻花香”等一批适合东海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东海县平明镇、张湾乡等建立示范基地,开展优质稻机械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有效地解决了因直播种植方式产生的问题,为种植稻米的农户带来了实惠。平明镇年年丰农场种粮大户刘守银高兴地算了一笔账:“严格按照专家规定的技术规程去做,今年不但产量增加了,价格也好,1公斤能卖到10块钱,比往年高了两块六。估算了一下,1亩水稻多挣了1000块以上。”在另一个示范点张湾乡营屯村了解到,这里种的“嘉优中科1号”,产量可达每亩900公斤,除去种子和移栽新增成本,也比普通水稻每亩新增收益400元。
东海县的实践只是陈惠哲和他的团队践行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他们团队每年在浙江、黑龙江、江苏、江西等省建立水稻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20余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试验示范,将田头当课堂,与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面对面互动交流,用朴实、简单的科普语言介绍实用技术,开展田间课堂技术培训,每年针对农技人员、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技术培训40余次,培训技术员、种粮大户等4500余人次。
同时,陈惠哲团队还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新疆墨玉及黑龙江桦川、江西南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通过筛选适宜当地水稻生产技术、模式、装备等新成果,构建了一批生产适用的水稻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并通过集成应用示范,帮助解决当地水稻生产瓶颈,提升稻作技术水平,为提高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栽培技术,促进转型升级
陈惠哲一直告诉自己和团队成员,研发的技术一定要适应产业发展,面向水稻生产,面向稻农需求,只有得到农民认可的成果才有意义,这也是他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的目标。
我国传统机插秧主要是水稻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存在着机插定量定位性差、漏秧率高、伤秧伤根严重、每丛苗数不均匀,以及返青慢等问题,难以高产高效。在看到生产实际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陈惠哲和他的团队在钵苗抛秧基础上,结合毯苗机插,提出了水稻毯苗与钵苗结合创新思路,并研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水稻钵形毯状秧盘。为加快试验进展,陈惠哲带领团队成员不停地开发新模具,一遍一遍育秧和机插试验,为克服杭州冬季不能正常育秧的难题,2008年2月他孤身一人来到海南育秧,怕托运毁坏秧苗,影响机插试验,他亲自手提着重达上百斤的一盘盘秧苗上下飞机,经历千辛万苦满身汗水将绿油油的秧苗送到杭州,为机插及钵形毯状秧盘定型提供试验材料,确保了当年机插秧新技术现场观摩会的成功举办。如今,这项新技术在黑龙江、吉林等东北稻区大面积推广,大幅提高了水稻机插产量和效益,该技术连续多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年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此外,针对超级稻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等问题,陈惠哲与团队成员集成创建了超级稻区域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促进超级稻品种应用,实现亩增产百斤增效百元的效果。针对传统一家一户育秧难的现状及现有水稻机插育秧方法存在出苗率低、不整齐及烂种烂芽死苗等问题,他们研发了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育秧配套装备及智能控温控湿系统,创建了水稻叠盘出苗“1+N”育供秧技术模式?!爸灰┟裼行枰?,我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研究,为他们解决问题!”陈惠哲总结道。
潜心农业科研,服务生产一线
陈惠哲出生在浙江武义的小山村,“每每回忆起父辈们躬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背影,我就感到身上责任很沉重?!焙苄〉氖焙?,陈惠哲萌生了要让农民增产增收的梦想,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1989年9月,他考取了浙江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专业,1993年毕业后来到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稻作技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与农字有缘,一辈子离不开农业”。2004年和2010年,他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朱德峰研究员,选择的均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从农村出来,以农业为中心,开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为农业及农村服务,一次坚守就是27个春秋。
如何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研发出适应现代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追求。虽然农业科研工作很苦很累,但他无怨无悔,他常常戴着草帽,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田间地头?!拔乙郧岸甲约河恚逖?,做田埂,数分蘖”,他指导研究生,试验必须亲力亲为,需要自己从生产实践中提出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围绕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陈惠哲潜心钻研,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财政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5项。研发的一批技术入选农业主推技术,参与编写著作20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5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其中第一完成人发明专利4项,制订省部级农业标准5项。
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是陈惠哲一直的追求,他先后入选浙江省高层次人才、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浙江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第二届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水稻组专家。“科研成果能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才是有价值的?!背禄菡鼙硎荆拔蠢聪M梢匝蟹⒏嗟呐┟裥枰募际鹾妥氨?,实现产业化发展,让更多农民获益?!保ㄍㄑ对?陈鎏琰)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