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召开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1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连续两年实现三大奖全覆盖。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团队牵头完成的“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及传播能力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对H1N1、H5N1和H7N9等动物中广泛存在的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它们获得感染人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重点评估和揭示了它们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为动物流感的防控和人流感的预警预报以及防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团队牵头完成的“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发明了双模板及虚拟模板分子印迹制备技术,亲脂链臂半抗原设计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增敏技术,研发了56种试剂盒(试纸条)和34套600种高通量确证技术,实现了从前处理、识别材料到精准识别与高通量检测的全程创新。已在全国31个省市3000家单位应用,产品远销21个国家,对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团队牵头完成的“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建成了功能完整的中国饲料数据库及饲料实体库,构建了主要家畜营养精准调控技术体系,创制了主要家畜智能精准饲喂设备,形成了我国主要家畜智能养殖精准饲喂技术体系;研制了家畜专用RFID芯片、生命体征感知系统和主要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了主要家畜养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理论与技术创新。
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团队牵头完成的“耐密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创新“三高三抗”耐密抗逆选择技术,育成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实现抗逆和耐密性的协同改良,创建了中单808和中单909高效种子生产和推广技术体系,至2018年品种累计推广1.004亿亩,增收粮食53.1亿公斤,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牵头完成的“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首次系统阐明了韭蛆种群发展的关键生物学特性,解析了韭蛆发生为害规律与暴发成灾机制,创制了以“日晒高温覆膜”为核心,以“食诱剂”和“黑色粘板”等为配套的韭蛆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韭菜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537万亩,解决了韭蛆为害与“毒韭菜”的顽疾。
茶叶研究所陈宗懋团队完成的“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首创了茶汤“有效风险量”决定原则,重构了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的国际规范。探明了残留量的关键控制点,突破现场检测和精准检测难点,提高了我国标准制订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了我国茶产业绿色发展的科技进步。
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广才团队完成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获国家科技进步(科普类)二等奖。该项目采用??榛杓?,设问设答、图文并茂地讲述小麦生产知识及关键技术,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作品出版印刷17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图书及“三农”优秀图书,在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培训班、生产一线及网络等平台宣讲150余次,促进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及科普事业的发展。(通讯员 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