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盖钧镒、官春云、万建民、张新友、王汉中、李培武等众多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四个面向”,聚焦新形势下油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与“卡脖子”技术解决路径,共商大计。
会议认为,油料科技创新要以国家需要、市场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以高产、优质、营养、健康、安全、多功能为重点,加强全价值链挖掘与全产业链开发,推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产业发展硬核芯片,推动国际油料研究中心向我国转移。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约30%,受国际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进口不确定性增大。为此,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指出,我国油料作物生产必须综合自给,以发展产量为核心,为人民油脂与蛋白需求提供坚实保障。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提出推进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以发展占国产食用油半壁江山的菜籽油为重点,通过理想株型改良、超高密超高产栽培技术等手段大幅提高油料作物单产,逐步增强我国油料产业的风险应对能力,推动“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针对当前油料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认为,要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多功能利用,拓展饲用、菜用、肥用、蜜用、观赏等新功能,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旅游事业、?;づ┨锷肪诚嘟岷?,大力提升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随着人民营养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料生产亟需向高品质、好营养方向转变。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以稻米品质的改良为例,对提高油料产品外观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功能品质进行了展望。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两位院士对我国高油酸油菜、高油酸花生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就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蛋白利用技术装备研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等提出了建议。油料所李培武院士介绍了植物油分子原位识别检测、全二维气质风味检测等技术,提出了未来油料检测“灵敏、特异、快速、便携、高通量”的发展趋势。(通讯员 邹仕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