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之开放篇——秉承开放发展 实现合作共赢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之开放篇——秉承开放发展 实现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2016-03-11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作者:任庆棉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一直是贯穿“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全过程的核心理念,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开放的工作机制,有效带动了区域农业发展。
一是建立开放的联合攻关团队。9个领域牵头研究所改变院内“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的形式,不图所有,但为所用,广纳贤士,整合院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了由国家、省、市三级创新主体构成的精干的协同攻关团队,为项目取得实效提供了智力保证。9个攻关团队参与人员共计1954人,其中,中国农科院有17个所、254名科技人员参与;省、市级农科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等有208个单位,1700多人参加,院外人员占到8成以上。
二是建立开放式投入保障机制。院级层面通过创新工程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各牵头研究所通过所长基金项目,并整合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试验示范点所在地政府部门也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形成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方共享成果、实现互利多赢”的开放式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
三是建立开放的技术集成机制。集成的技术不求最好,但求适用,广泛吸纳国内外最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构成了开放式的技术集成渠道。9个领域仅2015年就集成技术136项,其中72项来自中国农科院,其余64项由各兄弟单位提供。新疆兵团和阿克苏农业局提供的“棉花膜下加压滴灌水肥一体化供给技术”,解决了棉花水肥一体供给等主要问题;由我院作科所和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有效解决了焚烧麦秸污染环境的问题;在山东省德州市创造了玉米小麦轮作周年“吨半粮”的“八配套、六融合、四结合”技术模式,集成的12项技术分别来自于山东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及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单位;由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的“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粪污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规?;膛Q撤啾愫臀鬯砦侍?。
四是建立开放的展示交流体系。在主产区和典型生态区,布局建立一批固定的开放的展示示范基地,先后举办了34场现场展示观摩会,对地方政府、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同步示范展示,带动了区域农业发展,提高了工作的显示度,把试验示范基地打造成开放式的技术普及与传播平台。奶牛项目先后在北京、宁夏举办了营养、质量以及新技术大会,来自美、澳、英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专家出席,有效提高了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的合作。
一是建立开放的联合攻关团队。9个领域牵头研究所改变院内“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的形式,不图所有,但为所用,广纳贤士,整合院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了由国家、省、市三级创新主体构成的精干的协同攻关团队,为项目取得实效提供了智力保证。9个攻关团队参与人员共计1954人,其中,中国农科院有17个所、254名科技人员参与;省、市级农科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等有208个单位,1700多人参加,院外人员占到8成以上。
二是建立开放式投入保障机制。院级层面通过创新工程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各牵头研究所通过所长基金项目,并整合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试验示范点所在地政府部门也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形成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方共享成果、实现互利多赢”的开放式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
三是建立开放的技术集成机制。集成的技术不求最好,但求适用,广泛吸纳国内外最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构成了开放式的技术集成渠道。9个领域仅2015年就集成技术136项,其中72项来自中国农科院,其余64项由各兄弟单位提供。新疆兵团和阿克苏农业局提供的“棉花膜下加压滴灌水肥一体化供给技术”,解决了棉花水肥一体供给等主要问题;由我院作科所和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有效解决了焚烧麦秸污染环境的问题;在山东省德州市创造了玉米小麦轮作周年“吨半粮”的“八配套、六融合、四结合”技术模式,集成的12项技术分别来自于山东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及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单位;由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的“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粪污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规?;膛Q撤啾愫臀鬯砦侍?。
四是建立开放的展示交流体系。在主产区和典型生态区,布局建立一批固定的开放的展示示范基地,先后举办了34场现场展示观摩会,对地方政府、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同步示范展示,带动了区域农业发展,提高了工作的显示度,把试验示范基地打造成开放式的技术普及与传播平台。奶牛项目先后在北京、宁夏举办了营养、质量以及新技术大会,来自美、澳、英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专家出席,有效提高了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的合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