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以来,兰州兽医研究所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逐步实现科技开发由课题组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小作坊方式,向研究所统一管理、整体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规模也由课题组、车间发展成为生产厂、半独立运行的公司,最后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出产品、开发产业化、产业促创新”的发展之路,大大提升了全所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能力。
兰兽研所的科技产业开发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全国大面积爆发猪水泡病,为推广所里研制的猪水泡病组织培养活疫苗, 1973年动工兴建疫苗试制车间,1975年交付使用。该车间在科技成果向社会无偿转化和有偿转化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将近20年间,在这个中试车间内试制过一系列的疫苗、诊断试剂等产品。1993年,原有中试车间的设备和工艺落后,生产规模也不能适应当时的市场需求,为加速车间的技术改造,扩大中试生产规模,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兽用生物制品GMP中试生产车间,1995年投入使用使兰兽研所的疫苗生产进入规?;贝?。2000年9月,该所开始策划“口蹄疫疫苗生产工程”项目,2004年竣工,年产值超过2亿元。该项目的建成对所科技开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2006年,又建设了第二车间,进一步加强了全所的科技开发能力。
在改革的实践中,研究所逐渐认识到,要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有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实体,在研究所事业单位的体制下做产业,很难做大。因此,将科技开发部分进行公司化运作,引进现代企业的运作机制,从而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格局,是大势所趋。但科技开发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人员剥离和经营模式的转变直接关系着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需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逐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当时,由于职工已经适应了传统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有一部分同志对科技开发工作企业化运作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所领导班子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工先后召开了7次座谈会,消除了他们的顾虑。
从2001年12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书》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开始,到2002年4月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中农威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方案》,再到2006年1月1日,所生物制品厂、质量保证部、物料部和运行保障部整建制归并到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兰兽研所科技开发完成了由中试车间、生产厂、半公司运作脱胎换骨为一个专门从事产品生产、销售和成果转化的由所控股、按照现代企业运作“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改革和多年的运行探索,兰兽研所的疫苗生产企业已由15年前的兰州兽医研究所疫苗中试车间发展成为由所控股,拥有职工515人、注册资金5000万元、固定厂房2万多平方米的现代高技术企业,销售额由改革前的30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亿元,还控股山东泰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临洮威特药业、兰州威特辐照等企业,是集畜禽疫苗、化学药物生产和销售、辐照灭菌于一身的现代企业,在我国动物生物制品生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开发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发展科技产业,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研究所的综合实力。多年来,研究所为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坚强后盾;后者既可作为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又可拿出一部分经营收入反过来支持研究所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随着科技开发收入的提高,研究所先后共筹集资金2.5亿元,兴建了口蹄疫疫苗标准库、口蹄疫疫苗质量检验楼(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58-59号动物实验室等,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兰兽研所还将进一步完善企业自身的运行机制,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扩大产品的销售,将企业做大做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资本运作,争取在适当的时间上市,以筹集资金、迅速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分享到
兰兽研所:组建现代企业开展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0-03-12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