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一线急先锋】风雨同“新” 共克时艰
在河南暴雨灾害中,新乡市获嘉、封丘、延津受灾严重?!昂槔灾螅┳魑锿逊拭缛?,病虫害容易暴发流行,形成次生灾害,造成灾情叠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敝泄┮悼蒲г?a target="_blank">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克斌介绍说。植保所长期在新乡开展农业试验,在部院党组的号召下,研究所第一时间组织6位专家赶赴受灾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把责任担在肩头,为农民分忧解难。
当好农民的科技“主心骨”
为迅速开展工作,李克斌、杨代斌、李智强、孔令安、白树雄、王月琴6位专家分成3个小组分别前往3个受灾县担当科技“主心骨”。大家冒着酷暑,在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作物受灾情况。
专家组深入调研了3个县16个乡镇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受灾情况,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研究制定了玉米、花生和大豆农作物重灾、轻灾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方案,提出绝收田块及早补种改种,小麦秋播地块保障适时播种。
为便于农户及时掌握相关技术,专家组分别制定了玉米、花生和大豆灾后恢复生产明白纸,并委托当地植保站分发给农户和合作社,积极通过技术指导等方式推进方案有效实施,为多种作物恢复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开在一线的“田间课堂”
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专家组为种植大户们现场开办了“田间课堂”。“这就是玉米螟的典型症状,现在是玉米螟发生的盛期,最好通过无人机喷施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进行防治?!毖畲笱芯吭敝缸庞衩滓镀系囊慌排懦娑此怠V种泊蠡旆阶痈厦τ治剩骸鞍呈亲急阜煞来蛞?,但是不知道无人机作业的具体参数咋设置?”专家组又对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深受大家欢迎。
为加强灾后病虫害防控的科普宣传,专家组针对灾后易发生的8种玉米病虫害制作了“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挂图,并将所内专家捐赠的《中国玉米病虫草害图鉴》《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绿色生产技术》《中国常见地下害虫图鉴》等科技指导用书,在培训现场一起发给大家。
在延津县的花生田,李克斌研究员针对花生地下害虫的防治和毒死蜱的残留问题开展田间培训,并现场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当地农民表示:“李老师用科学手段帮我们解决了困扰许久的问题,这些技术将会显著提高花生的质量和产量,助力我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花生小镇’”。
传承64载的深情厚谊
“早在1957年中国农科院成立之时,植保所老一辈科学家齐兆生在新乡县和获嘉县协助当地建立20万亩棉花治虫保产示范区,从此正式开启院地64年的合作,谱写了光辉的历史?!崩羁吮笱芯吭苯樯芩担?a target="_blank">植保所在新乡基地有1466亩试验田,双方合作密切、感情深厚,援助新乡灾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p>
为了解决种植户的燃眉之急,专家组积极募集灾区急需的种子、农药、肥料和施药器械分送3个受灾县,共捐赠谷子种子1400斤(可播种2000亩地)、绿豆种子5600斤(可播种2000亩地)、杀虫剂23吨、微生物肥料20吨、喷雾器40台、图书158册,合计约80余万元。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补种改种的2万多亩绿豆已经出苗,玉米、花生等秋粮作物长势逐渐恢复,中原沃土逐渐恢复生机。
为进一步做好灾后恢复工作,植保所已将三县作为长期帮扶县,并成立三县乡村振兴专家组,整合全所科技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以实际行动传承光荣传统,为灾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