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先锋】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创新之路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周卫正是这样的人,在土肥科技创新道路上,他立足前沿,面向需求,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挑战,在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奋斗谱写了新时代的农科精神。
使命感召 薪火相传
60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杉巴?、肥”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正是认识到土肥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20多年前一个土壤学专业毕业的年轻小伙——周卫,考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师从我国植物营养与肥料领域的权威专家林葆研究员。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爱上了土壤肥料科技事业。正是在国家使命的召唤和激励下,周卫同师友以解决我国重大土肥科技问题为己任,在水稻土改良、作物高效施肥、新型肥料创制、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用实干和拼搏造就了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科学家精神。
当年那个热血立志的小伙,现在已成为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植物营养团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他领导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团队入选了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他说:“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就是一个新的起点?!?017年,在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科院作出了“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重要指示。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3年来,他累计发表责任作者论文50篇,含SCI论文31篇,主著著作2部;获发明专利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他常说,个人的点滴进步,无不凝聚着院所的巨大支持和帮助、团队的团结与协作、师友们的智慧和汗水?!拔ㄓ幸陨碜髟颍笨梯嵊性鹑沃赜谔┥降氖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逆水行舟的危机感,在科研攻关中矢志创新,奋力向前,才是对农科精神最好的阐释。”
科技创新 剑指尖峰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周卫始终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与期望,将科研攻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南方水稻常年植稻面积3.76亿亩,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2.7%,但其中约1/3为低产水稻土。水稻土为什么低产?当多数人还在关注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时,周卫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建立了涵盖生物肥力指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突破长期以来南方水稻土低产障碍不明的关键瓶颈。
通过10余年的系统研究,周卫领导的团队在理论上阐明了低产水稻土的质量特征与低产成因,创建了涵盖土壤酶、微生物等生物肥力指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技术上,研发出黄泥田有机熟化、白土厚沃耕层、潜育化水稻土排水氧化、反酸田/酸性田酸性消减、冷泥田厢垄除障等低产水稻土改良关键技术。应用该项技术,农田地力3年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水稻平均增产超过100千克/亩,比改良前节约氮、磷和钾肥10%~15%,养分利用也更加高效。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成果已在南方11省规?;τ?,大幅度提升了低产水稻土的地力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战略谋划 领军布局
熟悉周卫的人都称他是“杰出的领军型和战略型科学家”,因为他的研究总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始终坚持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难题为导向,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全局。他紧紧围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土壤培肥和化肥减施重大科技难题,牵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总体设计,担任973计划项目“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机理与途径”首席科学家。这些工作为我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及化肥零增长等重大行动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周卫表示:“聚焦创新,服务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这也是我们农科人的精神追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贺信精神指引下,周卫团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工作中。肥料利用率是一个让中国土壤肥料领域专家和农民都承担着重大压力的问题?!把芯炕始跏┰鲂Щ恚⒀滞萍鲂路椒ā笔茄蟹⒓苹械囊幌钪卮笱芯靠翁?。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与发达国家环境优先相比,我国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体系要协同高产、高效、环境?;さ榷嘀啬勘辏虼?,这一命题在我国更具特殊性和挑战性”,他说。
经过一系列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尝试,周卫团队发现长期配施有机肥能够修复施用化肥所改变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利用大数据建立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推荐施肥新方法。该方法有效解决了测土施肥中氮素难以推荐的重大难题,可以在没有土壤测试条件下使用,是推荐施肥方法的重大革新。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14个省推广应用,在保证产量前提下,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化学氮肥用量可减少10%~30%,提高氮素利用率超过10%。2019年,该项研究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肥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永恒主题?!敝芪澜焱哦蛹绦邢敖阶苁榧呛匦盘岢龅摹叭雒嫦颉钡囊笥胫鐾?,着眼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锐意进取,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谱写农科精神的新篇章!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