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于6月17-18日在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召开。科技部农社司贾敬敦副司长、蒋茂森副处长,农业部科教司计划处程金根处长,中国农科院屈冬玉副院长,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叶志华局长、戴小枫副局长,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中国园艺学会朱德蔚理事长和蔬菜花卉研究所领导,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蔬菜分子育种研究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就近年来我国在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贾敬敦副司长在讲话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必需高度关注正在兴起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于农业领域,当然包括蔬菜和花卉业,必须高度关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正在经历阶段性的重要变化。从50年代,我们对遗传物质的结构认识获得突破以后,很长时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处在缓慢的发展阶段。但近10多年来,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类拉开了认识生命新的序幕,同时也把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在这样一个时期,要高度重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的问题。现在的转折时期没有完毕,现在全世界依然对功能基因的研究处于深化之中,但在功能基因深化研究的同时,对蛋白质的研究已经提上研究日程,而且有些重要的计划已经开始,例如,已经成立人类蛋白质研究的世界性组织,人类血浆蛋白质研究计划。在谈到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时,贾副司长指出,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没有达到顶峰,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我们的影响会进一步的深化。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不仅仅表现为对我们传统产业实现信息管理、信息交流的方式,实际上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本身也能创造新的产业和新的就业机会。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对农业也有深刻的影响。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绝不仅仅表现为一个专家库的建立,一个软件的研究;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为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开辟新的空间和手段,常规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基于生命科学的生物信息技术的交叉会使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产生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突破。对于这样的技术,也必需给予高度的重视。贾副司长说,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特别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特别是对于农用药物、农业机械、农业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次会议能否抽出时间对世界前沿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进行研讨,形成我们共同的认识和思路。要提出问题,共同关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长远的,会使我们的研究和研究成果产业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最终使我们的农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谈到作物分子育种时,贾敬敦指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分子育种研究。目前,常规育种是我们育种的基石,常规育种技术在农作物、动物育种方面仍然是主导技术。棉花转基因的品种已占一半多,显示了分子育种独特优势。总的说来,目前,常规育种技术构成育种的主体,构成当代育种业的基础。但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分子育种技术开始成为育种技术新的制高点,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分子育种水平的高低代表我们对前沿科学的认识程度,也代表我们在前沿技术制高点的竞争中是否具有优势。如何考虑分子育种,提出以下几点供讨论:(一)要加快对育种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的分子生物学评价。我们不能停留在种质资源的收集阶段,必须在收集保存的同时,在分子层面对种质材料进行分子生物学评价,力争获得具有自主产权的功能基因,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个种质资源大国,如果丧失在功能基因领域研究的优势,我们掌握种质资源的优势就可能变成弱势。所以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功能基因的拥有成为竞争的焦点。对种质资源生物学的评价也是塑造中国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特色的基础。我国是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千差万别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我们国家是个基因非常丰富的国家。我们应该把丰富的基因资源变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变成科学优势和技术优势,最终变成我们的产业优势。谈到分子育种,首先要把我们的种质科学技术工作推到分子水平,力求在分子水平认识和评价我们的种质资源。(二)抓紧构建分子育种技术体系,非常重要的是基于功能基因创新利用的中下游工作。相应的功能基因转化技术,不管是基因枪,还是花粉管导入或别的方法,基于功能基因应用的转基因育种技术是我们农业科研单位的强项。分子育种的中下游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在紧紧跟随分子生物技术快速进步的同时要构建相应的育种技术体系。(三)抓紧开展分子育种的相应战略研究。如何构建分子育种体系,我认为蔬菜花卉是个重要的方面,特别是花卉,因为花卉主要不是直接食用的。要有相应的政策,分子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配套,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既要有近期的考虑,也要有长远的打算。(四)努力巩固我国在分子育种领域产品的优势,即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及相应的分子产品、以及分子技术知识产权作为我们研究的重要目标。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写论文,更重要的是获得新专利、新产品和新的技术方法。(五)抓紧培养我国的分子育种科学家,加强队伍建设。(六)要加强分子育种条件的建设,如实验室、中试场所的建设。要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思想各个方面推进分子育种的发展。如果说农业要加强高技术研究,那么分子育种就应该构成农业高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当然不是忽视常规育种,常规技术还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我们必需及早动手和部署,否则会失去战略制高点。
在讲到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时,贾副司长指出,国际化绝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交流,也绝不是简单的互访。它表现为围绕着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按照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路子来进行合作研究。农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大院如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等一些大所,应该把加强国际合作和深化国际合作作为我们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和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北美、欧洲国家,以及澳洲国家、韩国、日本、新加坡等,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合作研究。我们应该和国际知名的同行共同研究、共同推动和共同设计一些事情,来深化我们的国际合作。在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的同时,使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论和方法跟国际接轨,在合作之中塑造我们的竞争优势。
在讲到如何推进学科建设时,贾副司长指出,公益性的院所正在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应该抓紧利用好这次改革的机遇。我们有些学科可能需要调整,有些需要加强,有些需要新建。我认为应该围绕着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需求,围绕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围绕发展农业的高技术来建立和加强一些学科。例如,生物技术的研究就是一个需要加强建设的学科。只有从学科的建设上入手,调整我们资源的配置,我们才能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不认为蔬菜花卉业的发展仅仅是产业化问题。它不仅仅是产业化的问题,它有大量科学问题。蔬菜花卉和粮食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蔬菜花卉和粮食一样成为我们提升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里有大量的科学问题,特别是前沿性的研究。要有稳定的研究队伍,稳定的研究条件来支持这些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一定要在努力推进产业化的同时,努力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地位,如果仅注重产业的话,明天我们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缺乏科技竞争力的企业。现在,我们和常规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具有很强的科技研究能力。我们要有强劲的原始性创新和雄厚的高技术研发实力,依靠我们的特色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来支持我们产业的持续发展,来推动行业的发展。如何推动我国蔬菜花卉产业的行业发展,蔬菜花卉所负有的重要责任,也能够发挥导向性的作用。所以在学科建设的时候,要高度重视在前沿领域的原始性创新,高度重视这些领域的高技术创新。
贾副司长最后说,要努力推进国内研究同行的团结协作,大家要成为一个整体。目前搞蔬菜花卉的力量较多,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是一支力量,省里的科研院所、大学,还有一些企业也在做,推动协作是构筑我们这个行业科学技术研究优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联合才能塑造竞争优势,联合才能发挥比较优势,联合才能进一步明确分工,推动我们整体的科学技术进步。我们要找到联合的方法,包括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包括围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把方方面面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特别对一些前沿性的、高技术的研究,如果不联合,很难高效率地完成。在推动联合方面,我们蔬菜花卉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把全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力量联合起来。希望大家找到联合的方法。现在对于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国际上常常都采取联合的方式,例如构建研究的网络和团队,我们在国内也应该做到。蔬菜花卉是我国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产品既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又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应该加强的领域。所以利用此次机会对它的发展做一点总结,对我们的未来做个设计。我们现在正在做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在中长期规划中,如何提出我们蔬菜花卉领域的研究任务,如何把这些任务纳入到中长期规划中,需要我们思考。我们要积极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条件,来巩固和加强我们在蔬菜花卉领域研究的优势。
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听完贾副司长的讲话普遍感到深受鼓舞和启发??萍疾颗┥缢九┮荡贝Τ?、农业部科教司计划处程金根处长,中国农科院屈冬玉副院长,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叶志华局长、戴小枫副局长等领导,就国内外蔬菜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蔬菜分子育种的意义和前景、蔬菜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等问题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大会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学工程中心的黎志康、贾继增,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彭于发,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陈集双等4位著名专家分别就“作物基因资源的深层发掘和利
分享到
全国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在我院召开,贾敬敦等领导出席
发布时间:2004-07-21
|来源: 院办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