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山东东营组织召开盐碱地大豆新品系“中黄357”大面积高产创建现场观摩测产会。测产结果显示,在土壤盐分含量2.4‰–4.4‰的盐碱地条件下,“中黄357”示范种植500亩,实收20.25亩,折合13%标准含水量,平均亩产达287.13公斤。

该品种是在“大豆品种跃升”重大任务支持下,由作科所利用生物育种技术聚合耐盐基因与高产基因选育而成,具有株型紧凑、宜机化程度高、抗根腐病和花叶病毒病等特性。该品种目前已经完成国家黄淮海滨海盐碱组生产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37.1公斤,较对照“齐黄34”增产9.7%。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启动“大豆油料产能提升”等科技攻关行动,筹建“大豆攻关集团军”。“中黄357”的大面积高产充分体现了全产业链协同攻关的成效,在“大豆品种跃升”“大豆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和“大豆机械化作业装备”等任务协同推进下,配套“覆秸抑盐”技术实现抑盐保苗,结合高地隙履带收获机与柔性脱粒系统实现低损高效收获,充分发挥了品种的产量潜力。与会专家认为,尽管在大豆生长后期遭遇持续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但通过良种、良法、良机的深度融合,最终推动该品种在盐碱地条件下的大面积高产,为区域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大豆产能提升提供了重要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