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德良研究员介绍,我国小麦、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孢囊线虫病发生严重,我国小麦孢囊线虫病常年发生面积6000万亩,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面积3000万亩以上,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制度的变化,小麦和大豆孢囊线虫病加重发生,已经成为制约小麦和大豆生产上的主要问题之一。
植保所作物线虫病害流行和防控创新团队,联合国内14家科研教学单位,围绕我国粮食作物孢囊线虫危害的重大现实生产问题,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局,经过多年持续研究攻关,研发了“作物孢囊线虫分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针对马铃薯和甜菜生产中爆发孢囊线虫病害问题,采用形态和分子技术鉴定,在我国首次发现马铃薯金线虫和甜菜孢囊线虫两种重大检疫性线虫,制定了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有效遏制了其在我国的扩散和蔓延;进一步研发出孢囊线虫早期快速分子检测和监测技术6项,为作物孢囊线虫的早期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团队筛选获得抗孢囊线虫病小麦品种(系)37个,大豆免疫品种(系)252个,高抗品种(系)617个,选育大豆抗病品种3个,为抗性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制了5种化学杀线虫剂和4种生防制剂,解决了作物孢囊线虫防控中有效杀线虫剂缺乏的问题。(通讯员 欧阳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