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响应和推动国家南繁硅谷建设,我院于2019年10月成立了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数百位科研人员和学生,常年驻扎三亚,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需求,合力攻关种子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我国种业创新及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近期,我院组织中央媒体记者赴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走进院士工作站、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实地了解南繁科研人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所作的努力和贡献。现将媒体报道汇集整理,供学习交流。
[新华社] 辛勤的耕耘 丰收的喜悦
——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传向广袤田野、凝聚奋进力量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快野生稻、野生棉花等种质资源收集?;ず图ɡ?,加强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加快大数据智能育种团队建设……在海南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在为种业振兴持续攻关。
http://www.2383ii.cn/xwzx/mtxw/bc01e0213412498da77307d5e23ca376.htm
[新华社]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
——记南繁科研人员服务“三农”推动种业振兴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着力打造一支常驻的科研队伍。目前已引进野生作物种质资源?;び肜?、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等科研团队15支,科研人员共计200余人,其中常驻人员130人。
http://www.2383ii.cn/xwzx/mtxw/3134dcd897764d0189465ec1724ba43b.htm
[新京报] 丰收背后,我国育种开启“智慧时代”
海南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即将落成的作物基因编辑与表型鉴定创新中心外,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团队首席金秀良握着??仄?,再一次调试设备。
http://www.2383ii.cn/xwzx/mtxw/91563ada80a943d6a52496e71bb49556.htm
[光明日报] 守护水稻的基因宝库
——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即将建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介绍,这座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自2021年起开始筹建,面积180亩,规模全球最大。自建设之初,就开始保存野生稻,目前1万多份野生稻资源入驻其中。
http://www.2383ii.cn/xwzx/mtxw/9d71413ab0e44453ae9905392df7390e.htm
[光明网] 不再是“候鸟”,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南繁扎下了根
近年来,随着南繁硅谷的建设,一群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专家和团队,早已选择在这里扎根,他们在这里建设种质资源圃,研究生物育种,将目光投向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推动国家种业振兴及农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http://www.2383ii.cn/xwzx/mtxw/1d240c19a6a44e87b682a86008a7d0dd.htm

[中国科学报] 创新的脚步:南繁再出发
过去的南繁,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疲于奔波,匆匆来到海南完成一个生育周期的培育,又匆匆赶回北方栽种下一季,以验证选种的性状。两年多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繁院)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切。如今的南繁,新平台、新基地、新技术、新领域逐一呈现。
http://www.2383ii.cn/xwzx/mtxw/b4b271aaa9d44ca3b8ac8b5c1596c284.htm
[农民日报] 为水稻研发提供“芯”动力 ——探访即将建成的全球最大野生稻种质资源圃
如今,在当年发现“野败”的海南三亚“热土”上,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即将建成,其占地面积180亩,资源保存能力达40000份,年鉴定评价1000份以上,是全球最大、国际一流的野生稻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http://www.2383ii.cn/xwzx/mtxw/26c12b6468c64b8b9ce59c1884c1b3b1.htm
[光明网] 聚焦“南繁硅谷”|科学家为作物做“CT” 智慧育种按下加速键
育种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决定着产量和质量,而要想获得优质种源,作物表型研究必不可少。位于海南三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建设项目已经竣工。如今,这座服务全国的新型现代生物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正马不停蹄地调试设备,即将投入使用。
http://www.2383ii.cn/xwzx/spnk/mtsp/484653e16b5f416e871cf7c27720297e.htm

[光明网]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手绘长图纪念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 50 周年
https://share.gmw.cn/kepu/2023-09/23/content_36850518.htm
[光明网] 探访全球最大野生棉种质资源圃:如何用好用活“基因宝库”?
海南三亚,位于北纬18度以南的热带地区,和野生棉的原生境接近,是野生棉最好的活体保存地。早在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就开始在这里建设野生棉活体保存基地。如今,基地已建设成为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三亚),是全球最大、种类最全的野生棉种质圃。
http://www.2383ii.cn/xwzx/mtxw/761fa548b52e4091bb589e9538a452b1.htm

[新京报] 杂交水稻50周年 全球最大野生稻种质圃即将开圃
这里不是普通的稻田,而是即将建成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钱前介绍,资源圃从2021年开始筹备建设,面积180亩,可以容纳4万份野生稻,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圃。自建设之初,就同步开始在这里保存野生稻,目前已经活体保存了1万多份野生稻资源。
http://www.2383ii.cn/xwzx/mtxw/2966b4fc14534e8c8969d74ec2b82ef5.htm

[新京报] 探访全球最大野生棉种质圃 这里保存着80%以上的野生棉花
棉花是改良盐碱地的先锋作物,而在我国海南三亚崖州区,有一座建立了40多年的棉花野生种质圃,这里活体保存着来自世界各地的39种棉花野生种,这些野生棉是棉花育种的宝库,蕴藏着抗寒、抗旱、耐盐碱、高产、优质等无数优秀的基因和资源。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刘方介绍。
http://www.2383ii.cn/xwzx/mtxw/06836fbff0644ea981df8be54b23dcb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