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植保作业面积约80亿亩次,长期以来,我国病虫害防治主要以人力背负喷雾器为主,承担了超过一半的作业任务,其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安全性差。随着人力成本攀升、农作物病虫害多发、作业精细化要求提高、施药安全意识加强,环保节能、智能高效成了新发展阶段植?;盗煊虻墓丶?,机械化精准施药技术成为最大限度控制农药流失对生态环境直接污染的技术保障。
植?;导际跏悄暇┡┗袄献趾拧毖Э?,早在“十一五”,南京农机化所就开始布局农用航空装备技术体系研究。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试验与测试,终于在2009年,植?;低哦哟粗瞥鑫夜滋ㄖ脖N奕嘶?。无人机植保作业用药量少,可空中悬停,无需专用起降机场,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机具不下田压苗,远程操控、人机分离,喷洒作业人员避免了暴露于农药下的危险,提高了喷洒作业安全性等。无人机施药采用低量或超低量喷洒方式,可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节约90%的用水量,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成本,在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方面,贡献显著。
近年来,面对不同的农作物、气候和地形,植保无人飞机在各种工况条件下进行了作业性能考核测试,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田间试验数据。伴随着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精准施药技术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信息数据,对作业效益进行调度优化。智能喷雾机在卫星导航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动态改变作业工况,用大数据为农作物绘制“路线图”,对应调整作业高度、速度,自动调节雾滴直径和施药量。
从2014年至今,团队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最终《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NY/T 3213-2018)正式发布实施,首次建立了我国植保无人飞机的行业标准。标准的全面实施,大幅提升了植保无人飞机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了植保作业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